在晚清时期,出现了四大中兴名臣,一度挽救了岌岌可危的大清王朝。在这四大中兴名臣中,左宗棠太狂,常以诸葛亮自比;李鸿章太圆滑,左右逢源,步步高升;张之洞太自爱,写得一手好文章,事事顾全自己的名声;曾国藩近似圣贤。后世对曾国藩的评价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但是这样近似圣贤的一个人,在他的前半生却更像一个“庸人”。
和他同朝为官的左宗棠时常讥讽曾国藩“欠才略”,他的学生李鸿章也曾直言不讳的说他“儒缓”,意思就是说他做事反应太慢,梁启超评价他说:“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
曾国藩的天资不出色仿佛遗传了他的父亲,他的父亲曾麟书就考了17此秀才才勉强考中。曾国藩也差不多,前后考了七次,到了21岁才以倒数第二的成绩考中秀才,23岁中举,27岁殿试,位列三甲42名,这个成绩实在称不上出色,13中秀才,15中举人的张之洞相比了,就是和他后来的学生李鸿章相比也是远远不如。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
尖酸语称快一时,当之者终身怨恨。
立身之道,内刚外柔;肥家之道,上逊下顺。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
棘手事,需耐烦。千万忍耐,忍耐千万。
君子但尽人事,不计天命,而天命即在人事之中。
礼义廉耻,可以律己,不可以绳人。
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独利则败,众谋则泄。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事事顺吾意而言者,此小人也,急宜远之。
决不可存苟且心,决不可做偷薄事,决不可学轻狂态,决不可做惫赖人。
世间极占地位的,是读书一著。然读书占地位,在人品上,不在势位上。
知天地万物于一体,则能爱矣。
儒家最高理想讲究的是“修齐治平”,曾国藩难得在这四项上都几乎完美。
修身,曾国藩每天都会反省自己的错误,几乎将自己变成了圣人;
齐家,曾国藩一生多半时间都在外征战,但也没有忘记家庭教育,曾国藩不光自己功成名就,自己的兄弟、子孙都取得了令人侧目的成就;
治国,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平天下,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之乱,挽救清王朝于危难间。
曾国藩之于后人的最大意义是,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中人,通过“陶冶变化”,可以成为超人,只要我们也能把自己当成“庸人”,下的了那些笨功夫,可惜的是,世上的聪明人太多,“笨人”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