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父亲来看女儿,买了两个西瓜,临走时要把我放置了一冬,准备扔掉的两个红薯带回去,说扔了可惜。父亲总是这样,自己向来节俭,对儿孙们却格外大方。
记得我初中毕业那年暑假,父亲因为被评为“优秀教师”′而有机会去北京旅游十天。那时候,家里并不宽裕,收入来源主要靠父亲一点微薄的工资,(当时教师待遇还没有改善)我们姐弟三人都在上学,境况可想而知。虽是免费旅游,吃喝住宿免,如果购物就得自己掏钱了。父亲为了让我们高兴,就从自己的伙食费里省,比如每人每顿规定的标准是10元,他就只吃5元,或者更少,甚至有时饿着。就这样,他给我们每个人都买了礼物,装了一个大包,满载而归。人却瘦得眼眶都塌陷下去,父亲本来就不胖,一米八的身架这时更显得瘦骨嶙峋,仿佛风一吹就会站立不稳。记得父亲买给我的有两条连衣裙,当时我还不满意的抱怨说不好看。想想自己那时真不懂事。
记忆里,父亲一直是个了不起的人,因为那时住在乡下,方圆几里谁家有解决不了的麻烦,都会来征询父亲的意见;谁家有婚丧嫁娶,都会请父亲去主持;父亲写得一手好字,每年春节写对联的时侯,父亲总是从腊月头就开始忙了,因为请他写的人太多了。这时候我们姐弟仨便也被父亲差遣做义工了,先把纸拆成对应的长度和宽度,再折出每个字的对应位置,父亲写字时得有个人在旁边帮忙把纸拉平,写完之后平摊着晾干,最后一道工序是需要很细心的,就是把每副对联的上联,下联,横批收在一起,卷起缠好,背面署上主人家的姓名。满院子密密麻麻地摆满了,一不小心就容易弄错,倒也学了不少知识。不过,毕竟年少,刚开始新鲜,时间一长就没了耐性,谁如果被父亲差遣都会一肚子不愿意。现在虽然过年也贴对联,但几乎已没人自己动笔去写,现成的买一幅就行了。而父亲也因为年迈,加上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手开始颤抖得厉害,恐怕再也不能拿毛笔写字了。
父亲唯一的嗜好就是酒。年轻时一顿能喝一斤左右,经常因为跟朋友拚酒醉倒在路边不省人事。到了晚年,酒量小多了,但还是每顿必会小酌两杯,自斟自饮。小时候,每回父亲喝完酒总会跟我们讲起他小时侯的故事。到现在,我脑海里还能很清楚地记起来:爷爷在父亲十岁的时候就去世了,父亲是长子,奶奶一个人拉扯着三个孩子,日子过得很是艰难。有一次,父亲他们实在饿极了,就到别人家菜地里去拔胡萝卜生吃,结果还没吃到嘴就被发现了,吓得他们顾不上饿了拔腿逃出一里多外,结果事后还是给人告到奶奶那里,奶奶狠狠凑了他们一顿。日子虽然苦,但父亲很努力,考上了县城最好的高中,奶奶专门给他做了一双新布鞋,他舍不得穿,从家走时总是把鞋背在身上,光着脚丫走到学校,找个没人的地方把鞋穿上。数九寒天也不例外。刚开始我们都还象听故事一样很认真,后来听得多了,就当成酒话了。一直到自己长大成人,方才懂得那些话不是故事,更不是酒话。
初中毕业后我就离家上学,之后近二十年一直在外,与父母聚少离多。真的很怀念那段时光。
现在条件好多了,父亲依旧很节俭。给他买的衣服鞋子全都整齐地叠放在柜子里,平时就两身旧衣服换洗。饭菜吃不完的,总是热了又热,舍不得倒掉。家里的水果总是放了好久,看到没人吃,或者快坏掉了,他才肯去吃。
父亲从教四十年,可谓桃李满天下,理所当然地,成了晚年酒后傲骄的谈资。只是听众,大多时候,只有母亲一人……
想记了那首歌:
总 是向你索取 却不曾说谢谢你
直到长大以后 才懂得你不容易
每次离开总是 装作轻松的样子
微笑着说回去吧 转身泪湿眼底
多想和从前一样 牵你温暖手掌
可是你不在我身旁 托清风捎去安康
时光时光慢些吧 不要再让你变老了
我愿用我一切 换你岁月长留
一生要强的爸爸 我能为你做些什么
微不足道的关心 收下吧
谢谢你做的一切 双手撑起我们的家
总是竭尽所有 把最好的给我
也许,这就是我想对父亲所说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