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知道自己身体疲乏的原因了,亲戚如约而至,运动只能暂停了。。
身体虽然无法运动,但思考是可以一直继续的呀。
昨天看了一会儿《走出荒野》,后来实在太困,眼皮上下打架,实在太困,倒头就睡着了。今天醒来才突然发觉,竟然忘记打卡了!实在是惭愧,说好的自律呢。。所以今天赶紧来补昨天的打卡了。
机缘巧合下,接触到有书志这个平台,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还能学习到拆书技巧,何乐而不为呢。在提交书单的时候,为了选取合适的书籍,我整理了一下自己之前放在心愿单的书单。突然有一个想法冒出来:为什么我不能把这些书单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整理出来呢?
想到这里,说干就干。
根据之前在训练营中学习到的主题阅读、思维导图方法,再结合我自己的看书兴趣,将书单划分为四个类别:认知类、专业领域类、小说散文、人物传记。
认知类主要是一些心理学、科普类书籍,包括认知自我、认知他人、认知历史、认知世界。
专业领域类主要是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工具书、教科书等。
小说散文主要是推理类、现代情感类的。
人物传记主要是各位大佬的生平简介,包括巴菲特的一生、吕雉传等等。
初步整理后,我发现其实这些类别中是有重复的,比如人物传记中的吕雉传和认知历史是有重合的。但是我也还没想好要怎么整理。
或许可以通过看书、思考逐渐的将书单拆分、细化,更加地贴合自己的兴趣。
整理书单的过程,其实也是整理生活的一种过程。将之前堆积的书单进行重新梳理,用现在的认知覆盖以前的认知,会察觉到曾经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有什么区别,成长进步了多少,以前的自己关注的是什么,现在的自己关注的又是什么,未来我还想要关注什么。可以剔除掉现在已经了解到的书籍,添加新的想要学习和掌握的书籍,将自己的成长之路变得可追溯,确实是一个很棒的过程呢。
就和断舍离中所提倡的观点是一样的。我将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从关注物品转换为关注自我——我需不需要,一旦开始思考,并致力于将身边所有“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替换为“需要、适合、舒服”的东西,就能让环境变得清爽,也会由此改善心灵环境,从外在到内在,彻底焕然一新。
读书的过程也是一样的呀,整理书单同样也是在整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