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有幸读到七月派诗人鲁藜的短诗《泥土》: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我在花甲之年,读到这首诗,也是一种缘分吧。以前只知道七月派是因为胡风主编的文学刊物《七月》而得名,知道艾青、田间等诗人,其他并不知道。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发表过文章的作者数以千计,大部分恐怕都会成为历史的沙尘,最后湮没无闻。而鲁藜因这首小诗,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了一席之地。
这首小诗赞美“泥土”,泥土的价值在于铺路,在于可以生长各种植物;与之对立的意象是“珍珠”,珍珠如果不用于饰物,就不免有被埋没的痛苦。这充分体现了诗人的价值取向——崇尚的是一种奉献精神。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说:“一个人就好像是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计好比分母,分母愈大则分数的值愈小。”与这首诗的寓意,也有不谋而合之处。全诗语言清新朴素,避免了枯燥说教,所以为人传诵。
鲁藜(1914年一1999年),原名许图地,福建同安人。七月派诗人。少年时代在越南度过。1932年回国。曾在集美乡村师范实验学校学习。1934年后在上海、安徽等地从事教育及文艺工作。1938年到延安。1942年起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天津文学工作者协会主席等。有《醒来的时候》《锻炼》《时间的歌》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胡风先后主编《七月》《七月诗丛》《七月文丛》等杂志,写下了大量文艺理论、评论文章,推出了大量国统区进步青年作家和解放区作家的作品,一批青年作家在他的指导和帮助下崛起于文坛,形成了著名的文学流派“七月派”。“七月派”因文学刊物《七月》而得名,《七月》创刊时团结了一批“倾向上能够共鸣的作家”,如艾青、田间、丘东平、曹白、吴奚如、阿珑、彭柏山等,他们是“基本撰稿人”,后来又有冀沽、鲁藜、天蓝、路翎、绿原等加入。“七月派”将时代的需求和自己的文学理想融入现实主义文学中。胡风在《七月》创刊号中,强调了要坚持以文艺投身抗战的主张:“在神圣的火线后面,文艺作家不应只是空洞地狂叫,也不应作淡漠的细描,他得用坚实的爱憎真切地反映出蠢动着的生活形象。在这反映里提高民众的情绪和认识,趋向民族解放的总的路线。”胡风认为,要创造出好的作品,作家必须以真诚的心意、高度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作为客体的现实生活里面,拥抱客观对象,肉搏现实人生。“主观战斗精神”成了“七月派”现实主义的生命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