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标题中的主语是体验设计从业者,而非用户体验从业者或垂直领域的设计师呢?主要还是考虑到用词的严谨性。
用户体验从业者是一个泛化职业,就像土木工程行业与房地产建筑和园林设计关系一样,只要地球上有土地、草木和人,就有土木工程,所以广义的用户体验从业者,除了个别ai技能需要提升,直接职业替代性并不大。
而设计师是一个价值目标相对确定性的职业,因为更偏某项垂直技能,所以aigc的冲击非常简单直接,其影响面差异也非常大,该发生的这一年多以来一直在发生着,有确定性预期的事情讨论价值并不大;
体验设计从业者是一群有强相关性的多种类型设计从业者的总称或具备其综合能力的职业个体,这个群体相较于传统设计师有一个特点,就是以用户价值视角驱动,关注体验(业务)全周期,关注数据和效果、具备较强的复合型专业技能,有较强的业务职能属性,比如具备用户研究、UI及交互设计综合能力的产品体验设计师,就目前来看,这个专业群体就最近两年发展来看,暂时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但....
AI魔盒就像《雪国列车》一样,一旦启动,就会一路狂奔,永不止步。今年五月中旬,Open AI发布了GPT4o,内容大家自行搜索查看,这里不展开。从发布会呈现的多模态表现效果上来看,可以说相当炸裂,体验设计从业者(包括很多综合协同类岗位)一直期盼又担忧的替代性角色——AGI和Agent已逐步具备理论照进现实的雏形;
01. 五个方向:
在开始正式话题之前,我们对齐一下整个AIGC行业的现状,目前ai对整个体验行业的正面影响主要在以下几个方向:
第一、体验增强:
主要体现在c端互联网终端场景的体验微创新上,如拼多多对商品评论ai概括、淘宝的ai砍价、notion ai的ai辅助写作等体验场景微创新上;
这个方向目前其实最尴尬,c端用户需求个性化最强,而大语言模型和生成式模型最擅长解决通用性问题,这就出现了一个需求错位,如拼多多对商品评论的概括,这个需求就太b端了,ai该如何通过高效概括评论以指引购买决策,在个体行为和体验上千差万别,根本无固定规律可循,任何ai的效率加持放在c端场景,似乎都很鸡肋;
第二、体验创新:
这里的创新即指摆脱传统产品形态和底层技术依赖,甚至对世界观的重定义,比如:妙鸭相机、数字人社交、web3、AR、原宇宙等,这类体验创新本质还是对物理世界的投射,妙鸭平替海马体和天真蓝,数字人平替现实中得不到的真人,原宇宙的全新游戏规则平替着“高投入低回报”的残酷现实世界,这些领域对于单一技能从业者是具有一定替代性。但web3、AR原宇宙体验短期内又很难替代现实物理世界体验,这就意味着体验创新还是在解决的c端个体需求中的虚拟平替和降本增效带来的体验感提升。颠覆式创新本来就有代价,需要长期积累和共建生态来达到观念和习惯的逐步切换;
第三、降本增效:
这部分主要体现在b端需求场景中,b端最用户体验终点就是降本增效和业务增长,比如:artifact,canva,国内稿定设计、电商智能主播、智能客服等,这些方向应该是最近两年的主赛道,原因在于b端需求相对明确,痛点也明确(降成本),所以具有标准化的可能性,但这些方向对于标准化知识输出、基础技能和操作型岗位冲击最大,对于依赖标准化SOP流程协作和标准化的原材料(ai生图生、视频、生语音、生文字等)输出,变化迭代比较无序,以及跨专业领域协同的岗位影响面目前还好;
第四、基础保障:
这个方向也是b端客户体验场景,就是互补碳基生命(人类)的天生不足,其实一直都存在,比如:人脸识别、智能风控、黑客攻防、量化交易等不可替代的判别式ai。判别式ai更多是对人控能力的技术升级,覆盖的能力部分主要是效率和准确率、安全性,替代的也是基础技能和执行岗;
第五、AI助理(Agent):
AI的尽头是AGI,而Agent是生成式AI通往超级智能体AGI的过渡阶段,而Agent已经开始解决完整性问题,这才是对人属(社会性)个体的直接冲击,人的最大的特征就是在长期的社会化和协作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共识性文化符号和其集合,即人类文明,这也是ai从生产力向生产关系跨越的真正升级,因为生成式ai大模型解决了单个idea智囊团的问题,如果ai同时又拥有了真正意义的与现实对话、思考和学习进化的能力,那就离具备跨学科领域协同,甚至对事物发展方向的判断,乃至替代性决策、应变、自我改进、自我我迭代能力。文明的平替方式可能并不会像好莱坞大片一样是一场你死我活的肉身杀戮,也许一切都在悄无声息中被逐步替代,到时候就不是用户体验从业者的危机,而是人类文明发展主线的危机;
相信到这里,大家应该意识到了核心信息。直接先说结论观点吧,相较一年多以前,我的观点基本没有大的变化,唯一变化的就是现在紧迫感更强了,一切都来得太快,留给体验设计从业者的时间可能真的不多了。
02. 三个阶段:
但最后是对该职业群体是无差别攻击呢,还是选择性替代,以我粗略的判断,应该会分为如下三个不同的阶段,当然这只是一个相对划分,不是绝对,实际情况更复杂;
第一阶段:无差别内卷,盲目淘汰;
目前似乎正处在这个阶段,因为一件颠覆式的新生事物出现后会出现两个副作用,一个是盲目排斥,一个盲目夸大。从业者会认知性逃避或选择性逃避,但非专业从业者包括企业决策者则可能又会无限夸大,屁股决定脑袋嘛。于是出现了“把用户体验设计相关的岗位都拿掉吧,留两个成本最低的应届生就行了,我们以后都用ai来做设计!”;
当然这个副作用也有其历史原因,比如数字设计伴随互联网诞生,过去的互联网30年造就了大量的数字设计师职业(用研、交互、网页设计、UI、视觉、广告等),但有个大家都不愿意承认的事实就是,互联网数字设计师一路走来,因为其专业能力天花板太低,都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设计师,只是某一个环节的技能从业者,他们像工厂的流水线,做好自己的一个环节,不会关注产品的完整交付和生命全周期,也不会关注用户场景,更不会和商业化客户有高频互动,没有接触到完整商业化链路的设计师都不算是真正的设计师,就是大家经常所说的可替代性非常强,所以出现了简化体验设计价值,无差别淘汰的情况;
第二阶段:新人被淘汰,接受能力较强的有丰富经验沉淀和方法论的从业者大行其道;
度过了第一阶段之后,企业管理者或业务负责人突然发现出图是加快了,但无论是品牌体系还是产品设计系统却越来越乱了,交互流程没人梳理或者驾驭不了,产品体验无人看护,更谈不上具备用户和品牌双重价值的体验设计语言,用户体验设计和产品、运营、市场、品牌、销售完全割裂。所有的欠账都会在企业竞争中的某些隐性环节中发挥着破坏性作用,而很难觉察;
就是说大家把体验设计想的太简单了,认为只要出图好出图快,体验就会好,或者把一堆产出物理拼凑起来,就是就是完整的ued的sop。但现在的的体验设计已经渗透到了用户和业务全周期,他们看似只是在默默输出方案,但背后的系统性基础工作的长期经验积累沉淀出来的职业判断一直在设计方案中默默的产生化学反应,这有点像it运维人员,因为不在一线,很容易被忽视价值,只有干掉了大量运维,服务器崩溃,客户流失导致重大经济损失才会意识到其价值一样;
企业管理者会意识到这个问题,留下有成熟方法论体系和丰富经验的体验设计从业者,将设计方法、标准、流程、经验判断等作为结构化的素材语料对专属大模型进行持续私有化微调,并对设计系统和决策输出系统进行持续学习训练;
而这个阶段应该就是Agent快速发展阶段,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去年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应用级ai工具产品,除了解决成本(数量和速度)问题的一众生成类工具大行其道,其他只要涉及到具有内在逻辑依赖的系统性设计工具,几乎止步不前,如:国内的稿定ai、即时ai等,产品体验设计如果只是解决通用性问题,一套UI模版就搞定,根本轮不到ai。因为产品体验设计不仅仅是好看的按钮,还关乎业务逻辑、用户细微场景、交互实现、以及设计师个体能力的经验判断等,目前就是卡在这个尴尬的点上,对设计师的综合能力替代确实还不到时间,但感觉应该不远了。
第三阶段:第二阶段中大行其道的从业者部分被淘汰,新人入场,达到均衡,但整体人才需求会严重缩减;
这个阶段处在基础大模型异常强大,行业大模型也极度专业垂直,企业专属的微调模型和应用场景的软硬件完美结合,并保持长期喂养及自主的学习进化状态。传统意义上的体验设计专家团队基本被行业专属ai或ai产品系统所取代,那时候的设计专家可能是另一种存在状态,经验、过往知识体系将失去能力优势,取而代之的是和ai协作以及驾驭ai的能力优势;
此时即是真正的人类与ai共存的智能时代,绝大部分执行工作和一部分协同创造性工作,以及少部分决策类工作都有ai参与,各自分工。人继续从事人属优势的职能部分,一个主观念头、一个个性化需求、一个绝妙的想法、一套具有人文特质的创意、一种由主观情绪设定的结果预期、一个更合时宜的随机性的创新等;
透过行业看社会,透过社会看世界运转规律,所有的事情都在这里相遇,正如经济学中的马尔萨斯陷阱和刘易斯拐点一样,现阶段像刘易斯反拐点,现在的人口负增长似乎就是世界规律的必然,但在这个磨合适配过程中,就会经历规则重写及大量人才的优胜劣汰,避无可避。一年前我觉得这一天很遥远,但现在我觉得,留给体验设计从业者的时间可能真的不多了;
03. 我们该怎么办呢?
其实这不仅仅是体验设计从业者的问题,很多依赖于长期经验积累和单一技能储备的、知识理论体系的、SOP流程化操作的、检验及检测执行的相关职业都会不同程度受到影响,作为细分的体验设计从业者应该如何应对呢?
1、接受巨变,顺应发展,和ai重新做好分工协作:
感性部分是人类区别于ai唯一差异和最后的底线。人的需求动机一定是以人类为中心,这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内核,人类文明延续和被替代并不同于科幻片的肉身毁灭,抛开占有资源的绝对优势,所以充分运用好人的敏锐的感知力和洞察能力这一人属能力特长,成为布棋局者而不要成为执棋者。如果人为中心的人属特性被剔除,规则、创造力、体验、审美、道德标准、是非观等主导权丧失、人类就成为附属,即被替代。用《流浪地球》中马博士和图恒宇的对话来总结,就是——“没有人类的文明没有任何意义”
2、这里我有一个和主流言论相悖的观点,主流观点说我们要拥抱ai、充分依靠ai;
这是人性的惰性使然,我觉得我们千万不要过度依赖ai。回到体验设计,作为行业人属主导型角色,要抓协作过程中的核心价值部分,发挥人类个体的最大优势,比如:要抓住精神和灵魂创造力的部分,让自己成为体验需求的洞察者、流程标准及规则的设计者、方向的决策者、过程的管理者、和结果的验证者。要敢于把细节打磨、技能和流程执行类的基础工作交给ai,并长期和ai保持良好的协作关系,如果你把画图、生产、信息传达、检索查询、审核、分析、计算类等都不放手,总有一天会被动放手。
3、一定要让自己的脑子活跃起来,四肢可以懒惰,脑子千万不能摆烂;
不知道为什么,这一波ai革命,是先拿了脑力劳动者下手,我有一定的宿命情节,总感觉整个世界乃至宇宙都是在一种规则设计中运行,把人属能力保留,如情感、感知力、洞察力、共情能力、体验创造能力、沟通能力、资源整合对接、营销能力、决策能力、协作执行力等,这些和人性打交道的,基于情感连接和人情世故,以及意识形态驱动创造力的职业会将人类文明的网络保持链接和稳定。打败三体人的是黑森林法则,而不是黑科技;
4、好好生活,用心体验世界;
之前有过一段非常焦虑的时间,因为我有一个女儿,也在学美术,而我自己在研究ai生图和生视频,当我把ai生图给我女儿看了以后,她说画画没有意义了。我思考很久了之后问她,意义到底是什么?其实ai所做的事情不是他自己创作的,他只是学习了人类的文明和精神印记之后,用人类本位主义角度,讨好和迎合人类审美而已,就目前来看,他还是讨好我们的个工具,这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如果我女儿放弃画画,人类去掉了体验世界和感知世界的动力,没有了画画创作的经历,你怎么输出艺术作品和工业产品,以后的人类对学习成长过程更多是一种体验,是感知力、洞察力、情绪化能力,以及创造力成长的过程,而不是知识积累和学习结果呈现本身,如果我们把学习和体验过程也省了,都交给ai帮我塑造的世界和生活方式,才是人类精神真正灭亡的时候。
4、再说点眼前跟吃饭强相关的事情,即与时俱进和相时而动的择业和个人发展方向;
大家都知道,除了创业,个人主要职业化路径只有三条,to b(客户体验)、to c(用户体验)和to g(政府体验),to g方向是非市场化的,不在讨论范围,主要聊聊b和c;
选职业方向首先要选现金流充裕的领域,不然学的再好也只能边吃土边炫技。其实文章前半部分我或多或少已经透露出一些信息,目前aigc在c端个人消费领域并不是刚需,只能算降本增效和局部体验提升,我以前说过一个观点,就是一切不直接被消费者买单的产品和服务附加价值部分都不具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而降本增效在c端消费领域并不敏感。
所以在c端消费领域,目前ai产品化价值空间并不大,所以职业机会也并不具备竞争力;
而b端行业,因为其价值衡量标准完全不一样,特别是国内,最近又叠加疫情后和国内经济持续恶化,企业控成本、求生存成为最近几年b端市场的主旋律。所以,ai在短时间内可以大行其道,需求相对旺盛。但这都是用庞大的失业群体支撑起来另一个新技术的业务场景,也就是所谓的人血馒头。
正如我在全球体验峰会上的分享,市场如战场,面对ai来袭,行业疯狂内卷,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自己被卷死之前,快速卷死你的竞争对手;
我们可以笃定的是,体验管理和体验设计的唯一目标是为了让人类生活变美好!巧合的是,山姆.奥特曼也说aigc的终极目标也是为了让人类生活变美好。
希望科技向善的善意留一点给这个行业中一直用青春、健康负重前行,坚信996福报的这群人,希望aigc是帮助人类,而不是毁灭人类。
然而,谁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