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70、80年代,香港影视如日中天。有两个年轻人也受此影响加入到影视行业,到电视台工作。他们颜值出众,为人随和,业务能力强,工作态度认真。五年之后,其中一个人不满这种状态,于是出走去了电影公司拍电影,而另一个则继续在电视台耕耘。
这个故事隐藏着一句我们从小就听到、看到的话:有些选择会决定一生。这句话深入人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自我选择——从秋招到入职,还记得我们当初做选择的心态吗?任何举动都那么谨小慎微,生怕一个不小心招致不可逆的后果。
但,这句话对吗?
这个命题的推理之一是“这个影响命运的选择是最优的”。文字上看,“最”具有唯一性,给人一种如果没有作出“唯一正确”的选择,就一生都会受此影响的错觉。然而,却忽略了另一种可能性——即人生中的最优解可能不止一个。
经济学理论中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参考。我们做选择的过程和厂商生产所面临的选择过程特别相似:拥有一定量的禀赋,面临明确的约束,在这些条件下做出最优化的选择。在生产理论的经典分析中,厂商有两种生产要素:1和2。在不同的要素投入下,会有不同的产量,并形成一条曲线:这条曲线代表最优的产量,且在这条曲线上,不同的要素投入组合产生的产量是相同的。在曲线内部,表示厂商还有生产的潜力。在曲线外部,则表示已经超出了厂商的上限。对厂商来说,如果要突破这条曲线,向外延伸,唯一的方法就是提高其技术水平。运用在生活的各个选择上,也有同样的道理。生产可能性曲线就是我们人生的高度,要素1和要素2就是我们做出的选择,技术水平就是我们的能力。在最高的能力水平上,不论我们做出选择A与B还是选择C与D,人生高度依旧在不变的曲线上滑动。如果我们能力提高了,我们的人生高度曲线就可以向外延伸,可以做出更优的选择。这个道理很简单,但是因人生的特点而难以看清——毕竟世界没有平行宇宙,人生也不能做DID实验,所以没有选择的那些道路无法验证。就像罗伯特在《为选择的路》里说的一样,“路径延绵无尽头,恐难以再返。”选择的不可逆转性总会让我们对那条未选择的道路抱有遗憾,并对自己脚下的道路心存疑虑。所以当我们听到别人的“精彩”故事时,总是惶恐不安,觉得是自己选错了道路。但实际上,决定他们高度的,往往不是当初那个“最优”的选择,而是他们不断向外延伸曲线的能力。所以,真正重要的并不是在去寻找那个所谓的“唯一正确答案”,而是坚持在这条曲线上的每一个选择,并不断探索延伸的可能性。
还记得文章开始的那两个年轻人吗?十多年之后,他们已是华人电影界里耀眼的太阳。出走的人叫刘德华,留下来的人叫梁朝伟。这个故事就是想和大家分享,几乎具有同样条件的人,并没有因为做出不一样的选择而走向截然相反的人生,相反,二者在各自的岔路上努力前进,终于在下一个交叉口相遇。
人生不存在唯一的最优选择。因为于我们而言,努力在路上奔跑,每个选择都是最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