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看过的最不像悬疑推理的东野圭吾作品,并且以往的作品大多是在揭示人性,这本书倒像是在谈政治、谈社会。透过架构得还可以的剧情,隐藏着这几组关系的激烈碰撞。
1.平民与特权的抗争
书中,日本在全民采集DNA样本,组建DNA检测系统,能通过现场采集的DNA比系统库对比,即使有与之匹配的亲疏DNA数据,也能通过侧写系统完美匹配罪犯外貌特征。而本书最大的谜团之一,“白金数据”即是权贵基层的DNA数据,这种数据即使犯罪也在系统中无法找到。
被系统误判为嫌疑人的DNA系统制造者神乐,和不被告知真相,仅被当作查案工具人的刑警浅间不顾危险找出的真相,理所应当被高层雪藏,堂而皇之的理由是权贵阶层的负面行径公之于众不利于社会稳定。这是平民阶层与权贵阶层的斗争,自然也以下层阶级对抗上层阶级的无力和无用而告终。
人类历史发展至今,阶级一直存在至今,相同的是有人的地方就有阶级,有阶级的地方就有阶级压迫,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史(“人类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共产党宣言》);不同的是,社会文明程度越低,阶级压迫越简单粗暴,越显而易见,社会文明程度越高,阶级压迫越是披着自由和民主的外衣,越是表面温暖而内核冰冷,参见美帝现状。然而,理想一定是要有的,国际歌告诉我们,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2.“欲望都市”与“归园田居”的反差
逃亡的神乐误入一个世外桃源,厌倦都市生活的自然主义者在废弃的村庄中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这里的人有建筑师,有黑帮管理下酒吧的酒保,他们庄稼自己种,房屋自己建,木质房屋经不住台风塌了重建就好,心态极为平和,每天“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俨然一个桃花源。而繁华的都市每天都有若干案件发生,管理层为了提高破案率研制了DNA系统这种东西,其实和现在的大数据并无二致,个人的基本信息、购物运动等行为偏好、当前位置、行动轨迹,甚至面部指纹等生物特征都被记录和存储在云端,这些数据分析出的你甚至比你自己认为的自己都更接近你自己,因为人总是感性的。一想到以后的一切可能只会更加数据化、数字化,更加模块化,每个人更像是社会运转的一个齿轮,热闹的城市背后按照冰冷的内在逻辑运转,真有点想归园田居,去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不过,外在的形式如果没有内在驱动只是空中楼阁,处深山而心不宁与居闹市而无车马喧,高下立判。深刻了解自己,明白对于自己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这是内驱力的根本,很重要;了解自己之后贯彻自己的世界观,知行合一,言行合一,也很重要!
3.艺术与技术的博弈
这本书最富哲理的一句话应该是神乐父亲对艺术的理解——“艺术并不是创造者在思考后创造出来的,而是相反,艺术操纵创造者,让作品诞生,创造者是奴隶”如果是这样,这可能就从一个侧面去理解为什么在几百几千年前,在以往没有接触过的几大文明为什么会有如出一辙的社会制度,寓言深化,宗教体系、音乐绘画等艺术表现形式。文中计算机不仅能作出连艺术家本人都分辨不出真伪的艺术作品,而且还能根据艺术家的创作习惯,自主创作出新的作品。这似乎是人工智能对人类发起的终极挑战——人类最引以为豪,充满人文情怀和创造价值的艺术领域,而在这背后,挑战的是人类发展进步最重要的力量,科技进步和艺术创作最核心的能力——想象力!
4.“我是谁”与“我应该是谁”的思考
许多文艺作品以多重人格或精神分裂为主题和核心内容,比较知名的有《致命ID》《穆赫兰道》等,这本书的主角神乐也是一名双重人格患者,对于这种病症和以此为前提的剧情设定我们都是外行热闹。我们在生活中也往往处于另一种分裂的状态,那就是心念不一,动念不一,明知道这样更好的,但因为懒惰、拖延、恐惧等人性的弱点而向正确的道路背道而驰,想看书却放不下手机,想运动却迈不开脚步。这让我想起了《闻香识女人》中最著名的一句话“如今我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我知道哪条路是对的,但我从来不走,因为太TM苦了”,反观自己,我们往往不是在做这种艰难的选择的人生十字路口选择逃避,而是在一些稀松平常的小事情上管不住自己,从而造成了“我是谁”和“我应该是谁”的分裂。
无论是谁,都不能完全不受外界影响,不受另一个自己影响,以前读心学,认为理解了阳明先生的理念,时不时告诫自己要立得不动之心,在事情来临之时默念“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心之动、至善至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内心就会强大,心念就会纯正。其实,如果没有真正参悟此中真意并长期在实践中运用并保持习惯。这些言语只不过是巫医自欺欺人的无用咒语。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定义了一种人们在专注进行某行为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Mental flow,这是一种将个体注意力完全投注在某活动上的感觉,完全专注,物我两忘,感到高度兴奋及充实。这似乎是为实现念动合一,立得不动之心找到了技术上的实践路径,令起不再是难以实现的空乏心术和空中楼阁。一介书生且百战百胜的阳明先生说,他之所以能妙计安天下,是因为“此心不动”,只有“此心不动”,便可“随机而动”。想必阳明先生及其王学巨子们也不是念念口诀,给自己洗洗脑、强强心就能做到此心不动的,一定时冷静的、专注得、忘我的投入到局势的分析和计划的拟定中去,站在上帝视角物我两忘,消散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拨开种种迷雾,看到问题的关键所在,调动自己的毕生所学并在变幻的时局中随机运用,这才是脱离苦禅的此心不动、随机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