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十五岁的时候,被老师调整到班级最后一排,能到这样的位置,基本就是被老师和学校放弃的,只要不影响同学学习,不影响老师讲课,怎么作随你。
老师叫家长:“咱们都是搞教育的,您看这孩子确实学不进去,要不然试试其他的出路”
妈妈也是一位老师,大家说儿子歌儿唱的好,就叫来儿子说:继续学习参加高考还是重新做一次选择,你自己定。
儿子选择了音乐,她带着儿子去了省艺校,文化课要求不高,顺利考上,一年之后,儿子看上了北京的一所艺术院校,妈妈说:“趁着放假,你去北京考察一下再决定”,给了路费,并没有陪同。
北京回来之后,儿子着魔似的要报考这所学校,她送儿子坐上北去的列车。
这时候,儿子还不满17岁。住在通州租来的房子里,改掉了以往出门打车的习惯,他觉得专列挺快的,不堵车还能省不少钱。
妈妈经常飞去北京,乘飞机转汽车,每次见面也只有匆匆一个小时,儿子忙着赶通告,这时候已经不是17岁离开家的样子,儿子学了声乐,开始创作,和几个朋友奔波在导演需要的场子里。忙碌并快乐着。
妈妈说,什么时候回家;儿子说:在等等,我还想再拼两年。
两年对于一个按部就班走入轨迹的年轻人来说,大概是上下班打卡、挤地铁,闲的时候去搜搜小吃的生活;两年对于他来说,是对青春的献礼,他用最短的轨迹去完成人生的梦想,即使没有达成,也会有回忆去温暖整个成长成熟的历程。
当年放弃的高考丢掉的数理化,没有绊住他的脚步,今天的音符因为主人的汗水,成为了有故事的符号。
2
如果我是这个十六岁离家的孩子,最想做的,是对那时候的母亲,说声谢谢。
感谢妈妈没有板起脸来要求我必须走上“高考改变命运”的这条道路;
感谢妈妈在少年离家时收拾了行囊收起了担忧;
感谢妈妈在每一次深深的挂念和担心之后,依然鼓励我勇敢的前行;
感谢妈妈给我时间,让我能够跌倒却能够依靠自己的努力站起来
如果没有当初的决定
不知道不被老师看好的自己,会怀着怎样一种玩世不恭去继续未来的学习
坐在我对面的,就是他的妈妈。
我被妈妈的故事打动了,同样作为妈妈的我,懂得在孩子的一生之中会经历无数个抉择,很多个选择都是跟随着年龄的轨迹,去做应该做的事情,像一个流水线般的一个个差不多的孩子被塑造出来,这些是一本,这些是二本,像是刚刚被检索出来又扔进产品的流水线,他们的身上到底有怎样的标签,能够携带着这些标签走向怎样的人生,不得而知。
可是,在众人的眼光中,无论这样的人生好与坏,至少在这个阶段,选择和大家一样的轨迹,是安全的,却从未想过,为了这份所谓的“安全”会付出如何的代价。
比如孩子失掉了个性,比如孩子增加了叛逆,比如孩子缺失了爱,比如更严重却比比皆是的,是在被设计的人生中发现自己一无是处,在否定的评价中埋藏掉自我的价值,并且在日后很长的时间里,再也找不回来。
如果是你,敢不敢像我眼前的这位妈妈一样,让孩子自己来选择。在这个崇尚教育自由,给孩子爱和空间的时代里,去做这种决定都很难。这意味着孩子的人生存在着更大的未知,甚至风险也高了许多。
可是有多少妈妈会看到,这种选择背后,孩子感受到的尊重和快乐,这难道不是比参加高考更重要的事情。
又有多少妈妈,看了很多的书,学了很多的理念,却不能像几年前的这位妈妈一样,愉快的做一个决定。
3
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内心的抗压性和处世的能力。春节前夕,史学天才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留下了长长的信件,我只能称它为信件以显得不那么刺耳,不知道他的人生是怎样的成长轨迹,不知道站在他的角度看到的世界是有多少叹息。
可以想象到的是,他的父母一定有很久很久的日子,和他不在同一个世界,即使天天坐在一起吃饭,即使常常交流文史知识,他们也从未真正走入过这个少年沉默的内心。
这么近,那么远,这是多麽大的悲伤。
讲了这个故事,是因为我也是一位妈妈。我身边有很多的妈妈都在试图设计孩子的人生,我知道每一个妈妈的心,都希望孩子走上一条正途,即使不是一条金光大道,即使不能一路坦途,至少也应该是避开了种种风险的大多数人所走的路。可是,一路陪伴中,心甘情愿的成为孩子路上的伴侣甚至臂膀,却从来不肯弯下腰来问问,孩子,你快乐吗?你愿要这样继续吗?
给予了孩子足够爱的父母,他的成长有强大的安全感,他不惧怕失败;给予了孩子足够尊重的父母,他的成熟有巨大的心理支撑,他敢于挑战自我。为自己的决定买单,孩子也应该随时做好准备。
作为父母,我们偶尔也需要给他做做问答题,让他有机会去思考自己的人生,尝试做决定并且愿意为此负责。相比之下,大多数父母出给孩子的选择题,看上去的自由,实际是只是让他从两个你喜欢的答案之中挑出了一个更喜欢的,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