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烽火长歌
按照《开始写吧!虚构文学创作》这本书的架构来进行写作练习,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从目前的写作顺序编号上面来看,今天应该是第21篇作业。
但是实际上中间我跳过了一个章节,因为那一章按照书本中作业的要求来说,实在是不太好操作。
这一章的题目叫做“白板实验”,实际上虽然读完了这一章,对于其中的文字都还识得,但是其所表达的创作的技巧和方法实在是有些难以理解,于是只能暂时放下,等后面回过头来再按照这一章的操作去完成作业。
除此之外的21篇,我都按照自己最大的能力去进行完成。
诚然,由于要保持日更的状态,并不能完全如我之前所说,使用了个人的“最大能力”。
毕竟在繁忙的工作,还有家庭子女教育之后才有一些闲暇来进行创作,虽自觉努力,但毕竟精力的投入还是有限,很难称得上“全情投入”。
不过即便如此,也应该是按照我“目前”的最好状态去完成的。
所以总体来说,对于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还是比较满意。
这种满意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我真的是持续了每一天的写作,即便再累也完成了日更,并且字数至少是1000字,有些作业已经超过了3000字。
第二,除了必要的生活以及工作投入,其他的时间我一直在阅读,以及思考着写作和个人成长。相比以前,对于时间的利用更有价值。
第三,对于创作来说,好像摸到了一点点门径。
总的来说写一段故事不外乎场景、对话、心里、以及细节的描写。当然,这些只是最简单的素材罗列,如同炒菜做饭。知道了这几点,只是把需要做菜的原材料给买回来了。
进一步进行加工才是重中之重,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材料一股脑的堆积在一块,那样不能称其为作品。
还是拿做菜来打比方,哪几个菜是放在一块做?是炒?是炖?是煎?是炸?还是蒸?不同的做法出来的味道必然是不一样的。
那挑选好一种做法之后,各个原材料的比例也得搭配适当,否则倘若是不注意配料,不注意火候,不注意食材放置顺序,即便是一锅东北乱炖,那做出来之后肯定也是一塌糊涂。
这个时候是最显功力的时候了,这也就是你对整个故事架构的设计能力体现。
高明的厨师下厨之前对于要做什么?怎么做?什么顺序?怎么配料?大多已经心有成竹。
如此才能成就一盘美味佳肴。
那么换在写作上面来说应该是对小说骨架的设计能力。
这种东西怎么培养我实际上是说不出太深刻的道理,纯粹是一种感觉,至少我现在摸到了一点点感觉。
可是很遗憾的是,我无法用语言清晰的把它描述出来,还是功力不够的原因。
当故事的骨架设置好了之后,剩下的便是要设计情节、设计冲突。
这里面也是见真功夫的时刻。
有些人非常善于这方面的创作,寥寥几句话,就可以把一个情节非常生动完整的描述出来,并且里面各种冲突高潮以及反转都能够体现。
而我目前是缺乏这种能力的。
但怎么培养,其实没有特别多的清晰地想法。
我能采用的方法只是去详细的阅读某一作者的文字。
从中仔细揣摩,故事骨架设计,情节安排,冲突表现,伏笔的掩埋。
以下又得以引出我满意的第四点。
第四,这一阶段我的阅读不再是泛泛而读。
主要重点在单一作家文学作品的分析。
另外就是在某些时段读一些关于个人成长的书籍。
这段时间一直在读村上春树的作品,看看在他的作品中是怎么去表现人物、描写环境、设计情节、解决冲突。
阅读的时候不像以前那样,只对故事情节以及人物后续发展感兴趣,就像看故事一样的兴趣性阅读。
而是经常无意识的会去想,这一段情节他为什么要这么描述,这样的描述的优点在于什么,从总体上来看这一段的描述在文章中占据一个什么样的地位。
这些思考无疑是非常有益的,并且能够自我感觉到有成长的趋势。
这点很好!
总的来说,我个人觉得文学创作的过程和学习做饭下厨的过程很很大的相似之处。
这样类比反而给了我一些信心,因为这让我觉得成为作家好像并不一定是必须要天赋。(当然成为优秀的作家是需要天赋的,但是我目前的标准没有那么高,只要成为一个哪怕最蹩脚的作家,我就已经满足。)
这里面有完整的套路可循。
每个人都会按照着抖音快手上的视频,按照的菜谱做出可口的美食。
既然如此,有这么多现成的文学作品以及写作课程来进行参照学习,不可能走不出去。
成不了五星级大厨,那还不能让我做出一桌清新可口的家常小菜?
依葫芦画瓢总还能画出点模样来。
不能太小看自己了,是不是!
另外,即便是如春上春树这么著名的作家,观看其作品也不是一概的都是高水平之作。
其有些早期作品,实在是从情节的设置和描述手法上来说都很显稚嫩。
这样又给了我很大的信心。
哈哈哈哈!我真是一个容易自嗨的人!
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