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高手,我觉得有三个比较关键的点,一个是刻意的练习,第二个是即时的反馈,第三是注意与自己已有的脑中的知识形成一片体系。
(这篇东西基本思想都来源于罗辑思维的一个节目启发。感谢罗辑思维,一直是我开车走路时候的良师益友,虽然也有很多人黑他)
首先说一下刻意练习,人们的学习,其实分为两种,一种是在舒适区进行练习,一种出世逃离舒适区进行刻意的训练。
只是在舒适区进行练习根本称不上学习或者训练,更像是一种享受罢了,比如出租车司机开了一辈子车,仍然是不能和专业的赛车手去做比较的。我工作做很多事的时候,有时候就是下意识的东西才做。
之前李叫兽写了一篇文章说,你和专家的区别是什么,也是这么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大部分人其实都是在舒适区内,下意识的做一些动作,都是一些条件反射罢了。所以很多人工作很多年,其实也只是有工作经验,却成不了专家。
而在自己的舒适区之外进行的练习,才能不断地使自己进步,所以说学习这件事情本身,就是比较痛苦的事情,根本不是舒服的事,大部分人是逃离不了舒适区的,所以大部分人成不为高手。
我自己感同身受的一点是,每当碰到新东西,新项目,新任务。如果里面的内容是自己熟悉的,就觉得非常顺手,非常舒服。做起来得心应手。其实其实当时的我就在舒适区里。但是如果这个新任务,新项目都是有很多自己不知道的知识,那我就会觉得特别痛苦,脑子好累,持续几天。坚持下来,总能豁然开朗,事后觉得自己提高不少,有一种进步感觉。
看书,看文章应该也是这样,反反复复读自己已知的观点,已知的价值观的东西,其实只是消遣阅读罢了。真正要从阅读中学习,还是需要读些新的,能使得自己稍微有些累的书。
第二个就是关于及时的反馈,那么在谈这个问题之前,对于学习这件事情也有两种思维,第一种农耕时代的思维,就是刻苦努力的去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道酬勤。第二种是工业时代的思维,就是一种工程师的思维,这是把一向学习的任务,用工程学的思维,拆分成不同的子任务,然后对每一项子任务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并有效反馈,一旦得到错误提示了,进行纠正。
所以能有效及时纠正就很重要,但获得及时反馈对每一个普通人都蛮难的,因为我们需要建立即时反馈的机制。
我自己觉得有几种方法,第一种就是专职的教练或者顾问,在有教练的情况下,他能够针对你的拆解训练进行及时纠正,这又让我想到我小时候周围很多同学是老师的孩子,他们往往学习成绩非常好,我觉得其实也是因为有及时反馈的关系。
第二种就是有数值量化反馈,比如说在网上写文章,他的转发数,点击数,评论数,其实这也是一种及时反馈,简书上很多作者自己写文字,有时候也是因为有了这种及时反馈,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写作方法,写作方面比原先没有简书闷头写的情况下,更能够使自己取得进步。
第三,是注意与自己原有的只是形成体系。我看过很多知识类管理高手的文章和书,共同点是,他们都强调,单个的知识和点状的信息差不多,如果不能成片成片和自己已有知识连接起来,那么其实意义不大。有的人对于某些知识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每个人的大脑其实不仅仅是一个肉丸子。一个人之所以为一个人的原因是他大脑中的知识和经验都是独特的,这也是一个人特别的原因。
所以高手都像那这个武侠小说中有吸星大法的人能够把新接触的知识马上归纳进自己已有的知识网络,那么越吸越多,越多越容易吸,最后像滚雪球一般。我把这称为知识的复利。
那么谈完这三个点,我自己该怎么做呢?第一是逃离舒适区,尽可能不在用下意识去做某些我自己希望提高并做的更好的事情。第二是,把学习到的东西写成文章或者说出来,通过各种途径公布或者和人讨论,在这样互动过程中使自己形成及时反馈。第三个其实也是老问题。就是看到新知识,了解之后,需要自问自答,我能从自己已有经验中找到支持观点或者反驳的论据吗,最后是自己接下来会怎么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