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别人的情况,自己总觉得找工作的艰难与不易。记得小时候,觉得世界是围绕自己转的,生活是惬意的。找工作是无忧的。可能好学生,好成绩,就有好工作了。这一切都在大学毕业的找工作之中,以及以后的职业生涯中烟消云散了。
1. 你究竟是谁呀?
现在的我与20年前的我的最大的差别是,认知上的不同。现在的我,知道自己是平凡的,努力的,但是不是能解决所有问题的,就像找工作这件事,我的感觉是工作机会肯定是有的,大概是投递1000封简历,获得100次面试,最终拿到1个Offer。目前的我承认,世界是有不同的自我”我“组成的,对方不可能第1面就肯定你,接受你。这也是面试的第一困惑,即如何在很短的时间里招聘方识别认识出你的候选人,同时应聘方选择你钟意的岗位,公司。在这过程中,许多偶然因素与内在前提在发生的作用,比如你的自身条件与这个岗位,公司文化的匹配程度,还有你个人的情况与面试人的Match。这个Match是从他(她)心里感到的符合程度,而不是你感觉到的符合程度。这个又是关键点之二。能够把这说成心有灵犀一点通也不为过。
所以说没有人能轻轻松松的被外界所接受,你毕竟不是个超人,是平凡人。
2. 个人影响力传播的途径与方法
酒好也怕巷子深。空有满腹经纶,但不善于表达,那也无人问津。对于个人来说,存在需要向外界展现你的能力,才华的需要,无论你是从事哪一种岗位。这样你才有机会与外界交流,让外界了解你,认识你,同时在互动的过程中,给你机会。
面试只是互动的形式之一,但可能是最不有效的形式之一。面试一般1-2小时,最长不过几小时,或者口头聊聊,或者有个纸面笔试。见到人,可能是若干个领导,但这是工作的全部内涵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如果再考虑某些复杂的组织架构与用工形式,如矩阵式架构和劳动派遣方式,单一形式的面试形式更加要值得怀疑了。所以要获得机会,机会往往在传播个人影响力,而这不只是在面试过程中。
首先,需要积极输出,在简书,微信,微博等自媒体或者传统媒体,搭建自己的行业垂直度品牌。我看到行业大咖级别人物,都有一个习惯,在对某一领域非常熟悉的前提下,笔耕不停,要么出了好几本著作,要么简书,微信,博客日更不止,让人叹为观止。这有多个好处,除了分享知识,技能之外,提高了自己对领域的认知程度,同时让行业内外的同行,粉丝等都了解你,熟悉你,知道你是专家,值得请教,咨询。这样日久天长,你还不愁机会吗?
其次,搭建自己的行业人脉十分重要。不要企图在几个小时内说服别人,如果他(她)与你以前没有交集的话,他(她)为什么要相信你。可能你唾沫飞溅的1-2小时,还不如某某人的10分钟电话,因为他(她)们以前共事过多年。行业人脉的建立,可以是工作关系,行业品牌关系(如你参加行业论坛,演讲),或者个人私交关系(如你在某人的博客上解答问题等等)。
第三点,沟通永远是技术加艺术的结合。找工作,面试需要沟通。沟通能套用什么模式吗?我看到许多的沟通书籍在贩卖沟通模型,模式。模式,模型容易抽象,提炼,好写文章,出书,但是沟通不只是模式,模型那么简单,它应该是技术加艺术的结合,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体。以前的我总是不觉得说服他(她)人很难。但是时间与经历告诉我,事情没那么简单。严格意义上说,没有一个求职者会去找完全一摸一样的工作,包括工作内容,环境,待遇等等。我们看到的许多是A职业,去找寻B,C,D的岗位,公司。不完全一样的环境与要求,对方必然不是完全理解,信任求职者的能力,经历。”他说的是啥,与我这里相关吗?“,这样的疑问始终存在。这就好比,一个北京人与一个上海人在辩论上海好,还是北京好一样。立场,经历的不同,造成观点的必然差异。如何用沟通去弥补这个差异。这个值得思考。
如果能解决,可能我们就是投递10次简历,面试10次,获得10个offer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