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水葬》有感
《水葬》是著名作家蹇先艾的成名作。小说讲述了贵州一个名为桐村中出了一件大事:壮年小伙骆毛因为在村里不守本分做了贼,依照“古已有之”的规矩,骆毛要被处以“水葬”的死刑。
小说有两条线索,一条是骆毛被四五个大汉押赴刑场——小沙河。一路上,村民簇拥,男女老少高低胖瘦各色人等,有说有笑,赶集似的热闹。这场景,仿佛不是看人死亡,倒像教徒朝圣一般。
另一条线索是骆毛在家苦苦等待的老母。儿子一天一夜没回家了,瘦削驼背的老妇人先是拄仗倚门而望,后来索性坐在门限上。眼花耳聋阻挡不了年迈老娘打听儿子下落的那颗焦灼的心,对儿子的期盼望眼欲穿。
小说用粗犷的线条描写了骆毛面对死亡的不屑,“尔妈,老子今年三十一!再过几十年,又不是一条好汉吗?……”然而,王七的几句话触动了他心底最软弱的地方,他想到母亲,开始悲酸,坚强的意志也渐渐软化。他知道,平生应爱两个人,一个是生自己的人,一个是自己生的人。在村里有伤风化,自然讨不来老婆,也无所谓自己生的人。倒是生自己的老娘,成为他最大的牵挂。
村民的“欢送”,众人的兴奋,让骆毛后背发凉。他不知道自己被“葬”以后,老娘如何接受这个事实,如何艰难度日。邻里乡亲的冷眼相待,老娘能苦撑多久。想起老母,他死的可怕,但大汉捉住他的两臂,往水里投去,他两眼一闭,老母的慈容如在眼前……
残忍的屠杀者,焦灼的等待者,无聊的“看客们”,画面太强,不忍直视。
冷不过人性,凉不过人心。
葬的是人,寒的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