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之“臭”
传统“五味”是没有臭的,孔子说“色恶不食,臭恶不食”(颜色不好的东西不吃,变质变味的东西不吃),圣人不仅讲的是养生,更是一种礼数。但今天这“臭”已慢慢被很多人接受,甚至成一道名菜。
说到“臭”,最易想起的就是臭豆腐。臭豆腐的起源有几种说法,有王致和版本的,有朱元璋版本的,有沈天明版本的,这里不一一赘述,但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豆腐切块放入臭卤中,最为有名的长沙臭豆腐,要等着豆腐长出绿毛才算好。用油炸,加辣酱,甜酱,麻油,或是蒜汁,外焦里嫩,别有滋味。
再来就是北京豆汁儿,话说是不是老北京人就看他能不能喝豆汁儿,这豆汁儿可不是所有人都能安然享用的。老北京人每天早上一碗豆汁一个油饼就着咸菜丝下肚,一天才算真正开始。外地人慕名而去的,几乎全都败下阵来。
很多东西皆可臭,这“臭”食的盛行跟以前的穷困有关,食物匮乏,坏了,发霉了不舍得丢掉,怎么办,后来发现稍加烹饪也是可吃的,慢慢这“臭”就成了一道菜。以前很多人家里都有一个臭缸,除了有叶子的不好臭,很多皆可臭,咬不动的菜帮子,笋帮子,一臭也都软了。
这臭食不是可以让人人向而往之,但汪曾祺笔下的一种臭物倒是很让人心向往之。此物名曰臭苋菜梗,“苋菜长老了,主茎可粗如拇指,高三四尺,截成二寸许小段,入臭坛。臭熟后,外皮是硬的,里面的芯成果冻状。噙住一头,一吸,芯肉即入口中。湖南人叫之苋菜咕,因为吸起来咕的一声。”看完,遂想,这像果冻的臭会是什么样的,后来在蔡澜的美食文里也提到这种“臭食”说是用来和臭豆腐一起蒸,就是名菜“臭味相投”了。清代范宣在《越谚》也有“苋菜梗”的记录:“苋见《易夫卦》,其梗如蔗段,腌之气臭味佳,最下饭。”
鱼也可臭,还是名菜,臭鲑鱼俗名臭级鱼,是徽州名菜,,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当然此名菜的起源依然是新鲜的鱼不易贮存,所以聪明的劳动人民想出来的一种美食。
这里还有一个吃鲥鱼的故事,专制年代,鲥鱼是贡品,虽然昼夜马不停蹄,但到京里,鱼也都臭了。但对于贡品即使臭了也没人敢扔了,御膳房只能将臭鲥鱼放了许多作料,烧好了供给皇帝妃子,,皇帝妃子不明真相,吃得挺欢。厨子暗摸了把冷汗,暗叹好险。以后真正吃过新鲜鲥鱼的人怕也不敢道明真相,这不是说皇帝好糊弄吗。这臭鲥鱼也就成了一道宫廷名菜了。
这臭食别以为是中国人的特产,外国也有臭食,这臭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好吃芝士的人,是越臭越追求。
天下最臭的,根据调查是瑞典人做的臭鲱鱼罐头,别的鱼罐头,罐头都要高温杀菌,但此种罐头免了,鱼在铁罐里再次发酵再次发臭。罐头上有警告,不得在室内,公共场合,在顺风口开此罐头。开之前放置冰箱降低气味,然后带上围裙。嗯,有点要拆炸弹的意思。
这种鱼罐头没领教过,不过在百度贴吧上则看过一个开此罐头的帖,一男一女全副武装,穿着类似防护服的衣服,然后从第一分钟到第一百四十五分钟进行了现场直播,“睡前最后一次体验,在距离紧闭的厨房门约3米处闻到了炸臭豆腐摊近旁的味道,厨房里的气氛非常诡异”,“不过,口感还是非常好的,糯糯的生肉口感,入口即化。”
“汝之蜜糖,吾之砒霜”,这或许就是“臭食”的魅力了。大圣人孔子想不到他老人家所痛恨的“臭”,如今登上了大雅之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