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跟老妈的同学们一起吃饭。席间,一位阿姨说起,现在与中国某知名特型演员是好友。由于酒至半酣,我遂半开玩笑地说,我从小喜欢唱歌表演,阿姨带我入行呗。老妈顺势说,是啊,他一直后悔,怪我们当初没让他走这条路。于是,阿姨很给力的当场让我与老师通话并加了微信。
第二天酒醒,从酒精刺激下的兴奋状态中脱离出来,我很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当下素质距离那一行的要求差得不止十万八千里。而这一现状源于:我对表演艺术只能算得上喜欢,远没有达到热爱的地步。
大家都知道,越是可能给我们带来“名利双收”的职业或是事业,其成功之路越是坎坷,需要超强的毅力与耐挫力才能促我们登上高峰。
毅力和耐挫力是怎么产生的?我不认为一个人在做一件让自己痛苦万分的事情时,可以一直逆风前行。首先,这件事情得是你热爱的,“热爱”是起点,是促使你选择这件事情的源动力;其次,是坚持,当长时间没有取得成果时要默默坚持,当遇到巨大挫折与打击时要咬牙坚持。
通常,我们认为是热爱的程度决定了坚持到底的可能性,实际上,反过来是否也能成立?
说到这里,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什么特别热爱的事情吗?
我猜测,大多数人给不出一个明确答案。没有多少人,一生下来,就会使命般地与某一项职业捆绑在一起。所谓天赋,也要经过开发、雕琢,才能拥有实际意义和可操作性。
就好比现在最受关注的影视歌星、体育明星。毋庸置疑,干这一行需要天赋,但是仅仅有天赋够吗?天赋会随着日常琐事、诱惑,在不知不觉间消磨殆尽。怎样将天赋变成技艺,成为我们身上独一无二的“标签”;怎样把喜欢变成热爱,融入我们的血液?
针对我们感兴趣的事情,我认为要树立这样一个态度:不断去运用它、实践它、修正它。看起来似乎很简单,完全出于本能就会去做,但是加上了“不断”这个词,一切可能都会变得不一样。
一、他对这件事情的理解与你不同
小红和小蓝从小都喜欢写作。
小红一直坚持写,不管写得如何。几年过去,她写满了厚厚的堆成小山的日记本,博客、微信公众号也都有了数量不多但稳定的读者。这个时候,不管是否成名成家,她可以说,自己对写作是热爱的。因为这些年里,她一定经历过虽绞尽脑汁而文字依然苍白无力的无助,也遇到过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的欣喜。这一点一滴、爱恨交杂,就是构成从“喜欢”到“热爱”的过程。
而小蓝,一直认为自己喜欢写作,却从未下笔,抑或兴之所至偶尔抒发一些感慨,于是他永远都无法体会到小红在写作道路上的苦与乐,无法从“喜欢”上升到“热爱”,甚至于喜欢也只是“自认为喜欢”而已。
抛开写作、体育竞技、演艺等不谈,我们延伸一下,说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同样如此:我们对一个人的评价和印象,也是随着交往的深入而越来越具体、丰满。面对一个亲近的人,他可爱的时候会让我们想在他的大脑门儿上亲一口,犯浑的时候恨不得冲他甩俩大耳刮子;而想想那些我们不熟悉的人,我们对他的评价会是怎么样?不错、挺好的一个人、我也不太清楚,诸如此类,永远都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像。
二、你需要达成一个又一个小目标
前面说到,面对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应该尽早着手去做。
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但是慢慢会发现,当我们真的着手了以后,它会变的跟想象中不一样:可爱的时候少了,讨厌的时候多了。多少次绞尽脑汁而不得才会换来一次文思泉涌的酣畅淋漓!
怎么在无人问津、枯燥乏味的过程中持续激情?也许唯有更加努力,早日达成一个又一个小目标,一直让自己处于一个“感觉离下一个目标越来越近”的状态。
我前几天终于拿到了自考浙大法律本科的毕业证。回忆过往,在持续备考的几年中,由于种种因素,几度想要放弃,但是想到已经通过的科目,觉得如果现在撤退,之前的努力该怎么评价?于是坚持了下来,而且越到后期,通过的科目越多,就越坚定而义无反顾。这每一个科目就是一个小目标,它们促使我完成了自考学业;拿到了法本,下一个目标自然而然出现,就是参加司法考试,于是自考毕业证又成为了我司考路上的“小目标”。说实话,当初报名参加自考时,我并没有规划的那么远,但是现在,你能说是先有“大目标”还是先有“小目标”?
很多时候,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自己最终想要的是什么,只是随着自己的心一步步走,那些摸索中的路,那些无法回头的过往,成就了最终的我们。
清迈的丛林飞跃,18根索道,长度十几米到百米开外,高度从几米到几十米,最险角度为90度垂直。我记得从第一个平台“飞”到第二个平台,我就后悔了,双腿发软,由于回不去也下不去,只能硬着头皮继续“飞”。到中间某一个平台时,有机会下地,但是想想已经“飞”了一半,于是不忍放弃,最终“飞”完全程,到达目的地。
学习如是,工作如是,体育锻炼亦如是。 当你再努力一点,发现今天比昨天多掌握了一个知识点、处理同一项工作的时间比一个月前节省了整整一个小时、肱二头肌如小山峰一般挺立在胳膊上,你会感动于自己的努力带来的这些改变。而这些,都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也是将一件事情从“喜欢”上升到“热爱”的一块块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