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的时候,一行人前往车站,还没走到的时候,便见一辆公交车开来,同行的小姑娘惊呼一声:“我先走,晚了赶不上!”旋即奔跑起来。可跑了几步,她就停下来,眼睁睁看着公交车开走。
我们缓缓走过去,问她:“你怎么不跑了?”
“跑了也赶不上的,等下一班吧!不过不晓得要等好久了,我还要转车。唉,刚才出来时候就不该多等一趟电梯的。'
"电梯的事就不说了,可是刚才你明明可以多跑几步的。”
“这么热的天,跑着多累呀!”
“但是,你现在还得在这站着等车,可能回家还会晚。这样还不如刚才多跑几步呢!”
“跑过去赶上了倒好,最可气的就是你气喘吁吁跑到了,结果车却开了,那多闹心!”
……
现实生活中,常常看见很多人不停地埋怨,埋怨生活的不公,埋怨自己没有机会,找不到好工作。但事实上机会就好像乘坐公交车一样,当它开过的时候,你努力奔跑了吗?也许等你跑到跟前的时候,它正好开了,也有可能它会因为你的奔跑而停下来等你。但不管怎样,只有你跑到跟前才可能知道结果,你连跑都不跑,机会有可能停下来等你吗?
在公司的面试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你坐在我的面前,惴惴不安,垂头丧气:“我想要一份工作。”
“你喜欢这个职位吗?”
你摇摇头:“我不了解,也说不上喜欢。”
“你喜欢我们公司吗?”
“我需要一份工作。”
“为什么?”
“我已经毕业了,我不能再靠家里,我需要养活自己。”
或者像热播剧《我的前半生》中罗子君一样:
“我离婚了,我需要照顾我的孩子。我不想做任何需要付出太多努力的事。因为如果工作太多,我没法照顾我的孩子,但是我需要一份工作。”
……
看着每年政府公布的就业数据,也许大多数人依然相信,只要我需要就能获得一份工作,当然无论工作本身的好坏。事实是公司招聘每一个人的目的都是为了做好一份工作并能为公司增值。在相互并不十分了解的情况下,能力的差异是微不足道的,决定能否应聘成功的关键在于你对公司对职位的理解和是否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以及你对加入团队的渴望程度。
所以,面试环节很重要的一点其实是考察应聘者对工作的热情。
中国人是一个内敛的民族,讲究喜怒不形于色,因此在公众场合展现自己的热情,欲望和能力对很多人来说都很不适应。也许是老祖宗的教诲让我们相信,表现过多的兴趣会让我们看上去为了得到工作而不顾一切,故而我们常常选择装得面上淡淡兴趣不大,而不是兴奋地给予回应。
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没有什么比热情更能打动人了。一个热情洋溢的人,能够让你从他眼中看到动力和激情。他能够大声地说:“我想在这里工作,因为我喜欢你们做的事。我已经研究过,我是真的喜欢公司和公司的价值观,产品和经营方式。”
可能有的人会说,可是我就是没有热情,那要怎么办?
首先,对于你要做的事情,要分清楚是内部动机还是外部动机,内部动机就是你自己因为某种需要引起的,而外部动机则是你在外界压力下引起的。比如工作,最好的工作状态当然不是因为我需要这份工作,而是因为我喜欢这份工作。前者是外部动机,后者则是内部动机。
明确这一点很重要。很多时候当内部动机变成了外部动机,就无法坚持,很容易陷入“过去决定现在,未来重复过去”的死循环。
其次,在明确自己的动机之后,就是实际操作性的问题了。举个例子,为什么我们玩游戏闯关的时候可以一直坚持、坚持,并且闯了一关又想下一关?就是游戏中的及时反馈和奖励机制,过关了就会有装备、武器等的升级,生活中我们做的事情很少得到及时的反馈,做着做着就索然无味了。所以可以把自己要做的事情按照游戏的方式去安排,跟升级打怪一样的道理。
再者,人都有惰性,就像一锅开水不可能一直沸腾,私觉得热情本就是一个中性词,怎么保持一种专业的态度才更好。打了鸡血似的状态并不能恒久,在你要做的工作中,应该有怎样的专业态度,这才是应该思索的问题,即老美的文化环境经常听到的be professional。
只有当我们的状态随时与自己的内在动机相连接的时候,每一分钟才会变得深刻而有意义,发自内心的热情才会真正的显现出来。
用知乎大神张亮的一段话作结吧:
如果担心工作会让兴趣枯竭,那其实应该反思下:你的这个兴趣其实不算浓厚,与其说自己真心爱好这个不如说是觉得这个东西相对好玩相对轻松,那自己到底还有没有真正迷恋、愿意投入的兴趣点?如果没有,就不是工作不好,而是或许人生不够有趣。
我想,对生活没有热情,提不起兴趣,那是因为你还没有找到自己真正要去的地方,不知道该坐几路公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