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士兵之间激烈的拼杀,没有感人至深的豪言壮语,没有温馨感人的默默言语,也没有战斗过后的欢欣鼓舞。这是《狂怒》的故事,这是一群普通士兵的战争故事,平淡的最后,我读到的是伟大。
有人总结过,在中国,有一种题材是永不过时的,那就是坚挺的抗战主题。而即使是好莱坞的大荧幕里,战争电影同样是永不失宠的那一员。混合了英雄主义,大场面,深寓意,强共鸣的因素,即使是评分再低的战争电影也能博得观众的眼球,因为我们对历史的好奇,对身处和平时代的忧虑,让我们对于战争产生一种既“向往”又恐惧的情感,只要涉及战争,心里了那一处高低就会被瞬间占领。
相比起瑞恩的故事,《狂怒》也是讲述着一帮普通士兵不平凡的故事,之所以普通是因为他们有着,甚至于超乎常人的恐惧感、下三滥和重感情,之所以不平凡是因为他们作为一名士兵活在了战争年代,为国家,为和平而战。
整篇故事想娓娓道来的故事,其中的跌宕起伏似乎都毫无大起大落之处,战斗,休整,再战斗,或许根本就一直在战斗之中,和敌人,和自己,和那些本无交集却生生联系在一起的陌生人们。
影片的最后出人意料的没有给予牺牲的几人正面的特写,而是借助着“机器”的一举一动描述了战争之后的惨烈,其实有何苦为那一张“特写”而故作造型呢,他们的所作所为贯穿全片,最后的尘埃落定,狗尾续貂的延续反而破坏了他们作为一名听从命令的普通士兵的结局。透过“机器”惶恐不安中建立的破釜沉舟的表情,我看到了士兵成长的残酷,和士兵之间寡言的深情,生死相依的战友情大概是接近于永远的情谊了吧。
无需多言,战争从来就是一部“无声”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