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3-27 Day 3
共读进度:P68-P106
3.异国情调
阿兰·德波顿真是一个细致的男人,细致的描写,细致的去感受所去到每一个地方的细节。他应该也是一个容易满足的人,不是说容易满足的人最容易快乐吗?他应该也是一个特别的人,用“异国情调”来形容这种快乐就像他所说的一样不同寻常,但却是合宜的。再用指示牌来当作一个肯定的见证,为什么不呢,其实一个指示牌不就是最好的见证吗?证明到达了“别的地方”。
在我们的印象里什么才是“异国情调”?同耍蛇人、闺阁、光塔、骆驼、露天集市,以及由一个蓄着八字须的仆人从高处倒进托盘小玻璃杯内的薄荷茶等等联系在一起,它们远比上面提及的荷兰指示牌丰富多彩。嘿,甚是有趣。他就是一个特别又有趣的人,从指示牌,一个插座,一只浴室水龙头,一个果酱瓶。真是一个“简单却让人愉悦”的想法的注脚:一旦跨越国界,脚下便是一个不同的国度,风俗人情和生活习惯亦必大异其趣。他善于去发现差异,他在诉说却又不是诉说。
这一篇的内容由福楼拜作为主人公带领我们去领略幸福的东方,在他的眼中充斥了对法国的轻蔑,尽管这个时候法国已经有了引以为傲的“优秀文明”,东方的异域风情已经深深的把他迷住。
“啊!骑在驼背上!前方,是红艳的天空,棕褐色的沙漠;在燃烧的地平线上,是起伏的沙丘,延伸到无穷的远方……夜幕降临,人们搭起帐篷,给骆驼喝水,生起篝火以驱走胡狼,但耳边还是能够听到在沙漠深处胡狼凄厉的嗷叫;到了早上,人们在绿洲给葫芦灌满水。”他写的是如此的坦率而又热情,我想我已经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尤其是当他去到他的梦想之地,被他的赤裸裸的描写勾起我那幻想的东方。
他去到了他想要去的地方,过上了属于他的梦寐以求的生活。只是为什么会在异国被微不足道的东西所诱惑呢?看到最后阿兰·德波顿的一句话让我茅塞顿开,“我们在异域发现的异国情调可能就是我们在本国苦求而不得的东西”这不就是验证了人性的本质,得不到的就越向往。
今天刚看到一篇文章,三观不同的人永远都无法走到一起。其实福楼拜对法国的轻蔑不就是他自身的一些想法和价值观念并不容于他所生活的社会,但是在埃及,这些想法和观念却能大行其道。喧嚣中的异域情调让他觉得自在,他喜欢有着丰富色彩的东西,比如埃及建筑的颜色。
粪便-心智,生-死,纯洁-性欲,疯狂-理智,这就是埃及文化所能坦然接受生活的双重性,这也是福拜楼所喜欢的地方。福拜楼所喜欢的不就是那不被掩饰的美好,不虚伪不矫作,这样的异域风情谁不喜欢呢?
就算到了最后狂热已经消失,他也能准确的陈述埃及之行带给他的收获“你问我,我所见的东方是否同原有的想象相符。是的,是相符的,而且超过了我的想象,这里的一切极大的扩展了我先前对东方狭隘的观念。以前对东方的一些模糊不清认识,现在都变的具体清晰起来。”
这一篇异域风情让我觉得爱不释手,就算到最后福拜楼郁郁寡欢再也没能如愿,但是他能够去到那个向往的地方已经非常的幸运。那个在他眼里美好的地方,能够拥有其中美好的回忆就够了。
阿兰·德波顿引用的这一个人物非常贴切的诠释了对人性的坦率而探求,是不是在暗示我们要去追求我们自己想要的生活。既可以朝九晚五又可以浪迹天涯,在我们这个年代,再也不用像福拜楼一样。我们可以让自己欣赏自己想要欣赏的美景,遇上一帮三观相同的人,过上自己想要过的生活。甚好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