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对周围的变化保持的警觉,大概是因为知道现今已经不是自然选择适应环境的社会,而是一些特立独行的人按照自己意愿创造环境,然后周围的人改变自己的行为以适应这些站在风口的人创造出来的世界的过程。虽然改变是唯一不能改变的事实,我们骨子的追求可预知和稳定的这种惰性还是经常会让人懈怠,于是不多久便会发现:怎么世界不一样了?
媒体——用于传播。人类作为社会动物,所拥有的东西,无论是物质,还是思想,流通才能产生更大价值。其方式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而发展。在每个时期都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在人类文明的基石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随着语言,文字,造纸,印刷,电报,电影,电视,电脑的出现,生活方式的改变让传播的方式也从新石器时代的象形文字变成了0和1的二进制;篝火旁口口相传流传的故事变成了各种APPs;
10年前,我们写文章,爬好格子,工整的誊抄在纸上,然后寄挂号信一封到报社,苦苦等待编辑回复。若是编辑青眼有加,文章就能见报,若文章再能出彩点,说不准还会有读者给你写信,讨论思想,述说苦闷。而这在如今,我写一篇文章,发在公众号或者简书豆瓣 whatever,click的瞬间文章就公之于众,读者也不用等着报纸杂志送到你手上,拿起手机,电脑,click的瞬间,你们的交流就开始了,也有读者点赞打赏,评论文章,或者私信找你交流思想述说困惑……这中间没有邮递员,出版社,报亭,但你需要多媒体终端和WIFI.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是读者,也是作者。只要你有分享的意愿,你识字量达到小学程度,你就是可以写……大大降低了知识工作的门槛。当然负面影响是膨胀的信息占据我们大量的注意力,在你读完之前你可能不明白信息的质量。特别在认知没有达到一定高度之前,一些居心叵测的所谓专业的信息加工者甚至会误导你的思想。
所以社群产生了,知乎豆瓣简书的那些版块,那些个公众号,推送的特定专题下的看法,有着相同爱好的人聚集在一起,讨论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发表意见,找到了不亚于原始社会从家族中获取的那些归属感。社群成长着,每个个体或多或少也成长着。平台有了用户和黏度,如何进行流量转化,变成经济价值也是智者见智的事情。 想比于传统媒体仅从广告中获取的利润,和现代资本主义和互联网经济共同作用的流量转化的成果,几乎不在同一个比较级上。
平台记录你的点击和阅读习惯,计算你的兴趣和注意力,精准的推送你感兴趣的一切信息……贴心的程度可以用简直来形容。于是你刚想着旅行,酒店机票打折信息就来了;天气刚冷,新款外套上架的信息不约而至;大数据了解你的程度甚至超过了你的父母和配偶。
通过这些,人类释放了大量大脑的内存,以便可以更好的思考现在和计划未来……是的,从邮递员到apps,效率提升所节省的时间也是数量级。时间和机会成本降低的同时,各种创新的可能性都大大的增强:就好像,你可以写作,同时运营你的公众号,接受咨询,授课,解答,可能顺带做个代购——若是在以前,你的身份角色不可能同时让你既作为一个作家,老师,又作为一个咨询师,小商人获取利润。
web1.0创造了yahoo,web2.0创造了facebook、微博微信、google,变化一直在按照级数的加速度进行着,许多人都预测未来,期望自己成为那个站在风口改变世界的人:无数优秀的人投身于技术革命:去做现实增强的技术,google眼镜能让你对一切扫描到的事物进行分析,甚至可以来一个约会软件,告诉你下一步是该转移话题还是亲吻女伴;或者去做镜像,来个炫酷隐形眼镜让你的街道瞬间变身巴黎或者巴塞罗那;要不做个虚拟,让你在游戏里分不清现实;无论是零售,旅游,金融,教育——所有相关的产业急速的调整着。
这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我仿佛可以看到若干年后,你坐在家中就可以游历世界,结交全世界的朋友;你不用思考,apps就能替你做出选择,早上吃啥,出门穿啥,和谁约会……仿佛工业革命以来,生产力的提高大大节省了劳动力,把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释放出来一样。信息革命势必也会渐渐把人类从繁重的认知劳动中释放出来。
而在此过程中,如何使自己在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敏锐的感觉到变化,并且迅速做出反应,使自己成为新技术和普通生活的连接网络的的节点。需要眼光和智慧。
当然,在急剧变化的世界里,认知是我们唯一可以坚守的阵地。毕竟,数据再大,apps再精致,都是我们创造,用来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的工具。而除了更舒适的生活,寻找生命和生活的意义,作为一个智慧的生命去体验自己,也是让生命丰富多彩的另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