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陆续清除掉一些长久以来让我觉得不适和压抑的关系,心像去掉蔓生杂草的植物一样,日益清明有力。下决定慢的好处是,一旦定向,就心意坚决。喜欢的不断加深,决裂的也绝不愿意再复合。这是修枝剪叶,也是时间的自净功能。人像树一样,肌体自有排异性,只能容纳和自己一块质料的东西。所以感情也只能顺势而为,天然爱上的人,十年后还一样。有时在意外情况下也会产生情境关系,虽勉力培养,但怎么都爱得不浑然——内在自我不停地排斥一个本性不喜欢的类型,且分泌出自我厌恶。只有符合本心的爱,才是滋养人的,因为不内耗。
人的成长,也应该像树一样,是由下及上的,在根部汲取营养,输送到枝叶末端。对人而言,就是在经验和实务中学习,关照本心,凝结成体悟,指导之后的生活。而这个程序,如果被倒置,打个比方,不断有人在前方以超前理论,揠苗助长,而你的体验其实没走到那一步,也就是说,心还没有获得足够的经验,那么你的骨骼会被拔得脱臼。而这个经验与心的不同步,会造成“虚相”,那块是不能承重的,迟早会坍塌。
所以,我温和地接纳一切无侵略性的朋友,有耐心地倾听他们生命中具体的人事,虚心地吸纳信息、经验和知识。但是,对热衷于生产和高压输出大道理的人,我始终保持警觉和距离。“听过太多别人的道理,依旧过不好自己的人生”,这是必然的。“莫失己道,勿扰他心”,道理还是拿来管理自己吧,我始终认为,通过自我建设,让自己成为美好的存在,是比言教更好的心灵指引。包括对知识的汲取,也该像树一样,在漫长的求知岁月里,一点点地长成自己的体系,避让同一纬度的知识过度积累,打开垂直空间,就像树是立体而不是平面生长一样。且不能性急,叶子的变化也是很细微的啊。我每天读书在十万字上下,其中能吸收营养的,有几页就不错了,有的则毫无养分,但是如果你不读,就会对某些东西有误解。读书的好处是体现在“没有它时”那个层面上的。甚至,这棵树还有落叶——做家务时、在超市或银行时,在那些不规则的时间罅隙里,常常会有小心思、小情绪自开自落,瞬息即逝,之后我也不会记得。硬要用语言描述,那就是“我”这棵树的“落叶”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