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就是个好女孩。
就像很多电视剧里拍的那种乖巧听话,努力认真到极点的女生。我好像从很小就学会压抑自己的很多欲望和情绪,看到好看的芭比娃娃,我知道,我只能看看,不能跟父母闹着要买,这样是不懂事;跟同学有点不愉快,我总是看到对方有点不开心就赶紧说好话,怕生事,哪怕是自己受了委屈,这样是宽容大度。久而久之,我好像总是忍耐退让的一方,这样也让我养成了逃避的习惯,总觉得息事宁人可以减少麻烦。如果让我在吃亏和与人据理力争之间选择一个,我一定选择沉默并且退让。
直到有一次,我在一个服装店里当寒假工,那天店里上了新货,只有我负责的那个区域变动了很多,各种衣服的尺码都需要补货和下货。店长发令说,每个人都必须要把货整理好才可以下班,所以基本上只有我一个人要干活,别的店员都不需要动,但她们都等着下班,我在那忙里忙外,有一个薄嘴唇的妇女,不停在旁边催促和埋怨我,你看你,早干嘛去了,天天站在外面也不知道干活……怎么又拿错了,你能不能看好啊……哎呦喂我真的服了你,大学生的脑袋就是这样的……诸如此类,我当时真的气的牙龈打战,眼泪好几次要满的要溢出来又给我憋回去了,我心想那你就不能帮帮我这样我结束了你也可以下班了,可我还是没有说,一直忍到工作结束。
回家路上我低着头边走边哭,一到家我妈看到我眼肿得跟桃子一样,吓得不轻,我坐在沙发上抽抽涕涕的跟她倒苦水,她一听火了,你怎么不跟她吵架,她这么指责你这么没素质你为什么不还口?
我迟疑了一下,怔怔的说了句,我不敢。
我妈义愤填膺啊,你都不知道这个社会太恃强凌弱了,她就看你不说话她才敢这么说你呢,你越不还口,她下次还变本加厉。
我沉默着,心想在大庭广众之下跟别人理论啥的很丢脸啊,这怎么好意思呢,这不是颠覆我的形象吗?但我确实被欺负了,所以我一直都很苦恼,到底应该怎么办才能既维护自己的权利又不那么张扬。
我开始反思自己为什么一直都会比较排斥用说理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现我原来一直都一点都不会为自己做任何的辩解。小到朋友误解我,大到被店员无理欺负,我都会选择忍气吞声和毫无原则的退让。
到底是为什么让我习惯于用这种方式来解决问题?
仔细分析后,我发现有以下几个原因
①家庭影响
从小妈妈有点强势,那时候经济条件不好,父母都忙着挣钱,可能我的很多事,包括学习,成长之类的变化父母都无暇顾及。在面对我的一些缺点时,妈妈往往会直接点出来,而妈妈脾气又不好,我如果跟她解释的话可能会受到二次攻击,所以在很多时候往往是我妈在旁边说我,我就默默听着。长久以往,这种单向交流就使我养成了缄默的习惯,这种灌输式的压力让我在面对争端时首先选择服从和反思自己。
②学校教育
可以说我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最核心的目标就是要求共性。无可厚非这样做便于管理,却缺少培养个性的方面。没有老师鼓励你去跟他辩解,我们也在这种集体的管理模式下渐渐弱化了自己本身的追求自我的意识。“我”这个观念渐渐模糊,“集体”却越来越深刻。有无数的曾经教导我们如何服从,却没有多少人教我们如何拒绝,如何保护自己,如何维权。记得上初中的时候,有一次作业没写完,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去,老师还一句话都没说我就哭得跟泪人一样,她没有批评我,只是淡淡的说,你以后是要走上大舞台的,见更大的世面,没有必要这么拘谨,要自信,要勇敢知道吗?当时我似懂非懂,后来觉得这个老师的确非常深明大义。
③我对说理方式的错误认识
一直觉得跟别人正面说理有点丢人,感觉只有泼妇才会在公共场合吵嚷,会给人一种不依不饶的,强势印象。这归根结底还是一个怕字,怕生事,怕引人注目,怕别人投来的非议的目光,怕成为别人眼中嫌恶的对象。写到这里,我才明白原来我一直用逃避来“保护”自己,因为觉得自己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没有勇气和底气,所以才一直选择沉默。
④权利意识淡泊
很多时候我容易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别人说怎样我就怎样。之前在吃东西时吃到了虫子,很恶心又不知所措,想直接结账走掉,还是我的朋友把店助店主喊来,问他为什么做菜这么不干净,然后店长给了我们免单。虽然是一件很小的事,但我觉得我好像一直都不太清楚,什么是自己的权利,什么是自己的责任。毫无底线的宽容和缄默有时反而会戕害了自己。
鲁迅说,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中国人本就是内敛的,不张扬的,追求一切尽在不言中的境界,更不用说中国女性了。我想说理是每个人都应该学会的技能,懂得在什么样的场合,用什么样的方式去维护自己的权利,在这条路上,我还任重而道远。现在这个世界需要一点喧嚣,需要一点主动和勇敢,这也是一种沟通交流的方式。在面对不公时要学会say 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