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口气读完了卡尔的《白修道院谋杀案》。准确的说,事先就读过,原文翻译成中文,基本没看懂,所以就买了书。为什么要读这本书呢?主要原因还是受到了谜团的影响,什么谜团呢?密室足迹消失之谜。茫茫雪地中,一名女子被害,然而周围却不见丝毫凶手的足迹。那么,他是怎样完成不可能犯罪的呢?这就是诱惑我的地方。
关于雪地足迹消失,在他的名作《三口棺材》里就曾出现过,不过据创作时间而言,《白修道院谋杀案》比《三口棺材》要早,可以说这本书的诡计为《三口棺材》埋下了伏笔。
读者会想,究竟是哪种机械手法将踏雪无垠巧妙实现的?其实,这样想,读者就会陷入误区。其实,就智慧的推理作家而言,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难题和挑战。我当然期盼卡尔能构思出这一惊天诡计,但是显然很困难,不过在柯南里却实现了。(柯南《魔术师杀人事件》)其实,对卡尔而言,苦思冥想许久或许也能想出个妙招来,不过他似乎总是另辟蹊径,用一种心理暗示和心理误导来实现目的。
我们针对足迹消失进行一下分析。凶手没有留下足迹有几种可能呢?第一种,凶手留下了足迹,但是通过某种方法消除掉;第二种,凶手确实没有留下足迹,有可能是远程操作,如射击,投掷等;第三种,凶手确实没有留下足迹,足迹是在别处留下的。就这三种可能,第一种是最难实现的。尽管足迹可以消失掉,但也会留下其他痕迹,这样看来就不神奇了;第二种有可能在被害者身上发现受伤的痕迹来自远距离攻击,所以也会有明显痕迹,也不算太神奇;第三种,是最最简单的,但也是最难想到的。第一种偏向机械,第三种,偏向心理。如果仅从机械角度去实现这一目的的话,显然是难于上青天。所以许多作家都会由机械转为心理。横沟正史的《本阵杀人事件》就是如此。卡尔的《三口棺材》也是如此。既然说到了心理诡计,就要介绍一下。
心理诡计主要体现在心理暗示或称作心理误导。暗示的目的就是为了误导。心理暗示就是作家通过文字陷阱,让读者产生先入为主的观念,但实际却大相径庭。常见的暗示有场所暗示、人群暗示、时间暗示。场所暗示比如密室。说是密室,但并非是真密室,这点可参考《本阵杀人事件》。人群暗示如人数。被害者是两人,但并非两人都是被害者,这点还是参考《本阵杀人事件》。时间暗示往往指犯罪时间和死亡时间。犯罪时间是某一时刻,但可能比它更早,这样就制造了不在场证明;死亡时间同理。
就推理小说的诡计发展趋势来看,心理诡计显然比机械诡计要轻松得多。但也并非真轻松,首先,作家要学会暗示读者,这主要体现在文字功夫,还有情节发展。其次,心理诡计往往都很简单,但是常人却容易忽略,或是想不到。而一旦想到如此简单的诡计,就能制造出复杂而又神奇的不可能犯罪。我阅读卡尔的作品并不多,但他的诡计核心大部分体现在了心理诡计上,还有一些魔术手法,但这里不讨论。
本作的心理诡计到底属于哪一种呢?此处绝不剧透,请感兴趣的读者自行阅读。
任何事物都非完美无缺,本作也有一些弊端。首先是人物关系,有些混乱,这一点奎因做得很好,开篇就把登场人物及身份向读者罗列出来。其次,情节发展有些颠三倒四,最后,就是翻译的问题。这本书原作是英文,可却让一个日本译者来翻译,有些语句语法错误明显,不过不影响字面理解。换个中国人或许更好些。
本作的亮点是卡尔给出了三重解答,前两种解答看似合理但却漏洞百出,而第三种解答则令读者信服。“三重解答”的模式有些与奎因的《希腊棺材之谜》如出一辙,只不过奎因是“四重解答”,两个被指控的人都相继遇害,这也和《希腊棺材之谜》完全一致。关于真凶的误导也是峰回路转,这点相当成功。
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特色或说是“杀手锏”,奎因是严谨周密的逻辑推理,岛田庄司是异想天开的诡计,而卡尔则是完美的心理误导。
本作指出,H.M.使尽浑身解数终于抛出了一切诡谲事件的解答。但我却没觉得他有多卖力,只是来到了案发现场,剩下的时间几乎是在思考。本作略显枯燥,直到出现三重解答才如梦初醒。不过本作却是卡尔的“神作”,“佳作”,卡尔迷不可错过。
10分
卡尔又一部经典雪地密室神作
解答出人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