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大观园的配套设施,贾蔷去姑苏“采访聘买”了十个小尼姑。
妙玉在这种背景下暗线登场。她也是苏州人,带发修行,祖上读书仕宦,自小多病,父母买了许多替身都不中用,只好自己踏入空门。如今父母俱亡,她带着家仆飘零异乡。贾府请,她说,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我再不去的。
只是几句话,能看出很多。首先,妙玉带发修行,不是主动选择,是权宜之计。其次,颇有家底。第三,无依无靠。第四,心性高傲,怕被人怠慢。
也许还有一些智慧。孤女带资,就像锦衣夜行,是要招来觊觎的。她有继承资产之福,却无守护资产之力。当贾府命书启相公写帖,又遣人备车轿去接,给足她排场和尊重,她也就来了。毕竟贾府势大,大树底下好乘凉。
妙玉在贾府的地位,本质和龄官芳官并无不同。如果拿贾府比作公司,龄官是一线技术工,妙玉就是部门总监。她看上去更体面,但大家都是打工人。
妙玉读过书的,她懂世上没有平白无故的护佑。她借贾府保全自己,贾府拿她当太平点缀。这是一场交易,双方都需有所付出。那么,妙玉的付出是什么?
答案在四十一回。贾母带着二进荣国府的刘姥姥,一时兴致,来了栊翠庵。贾母要喝茶,妙玉亲捧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杯,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道:知道,这是老君眉。
答案就在这一问一答里。
此前,你看不到贾母与妙玉有过来往,但妙玉熟知贾母的喝茶偏好。亲捧茶杯,捧的是富贵吉祥的献寿杯。献上的茶,是香味浓郁,能消食解腻的老君眉。妙玉的章法就在这杯茶里,这是她作为贾府职场人敬业的一面。
可妙玉也是人啊,美丽女孩,她有另一面,依然是在这一回。
妙玉带林妹妹和宝钗进自己房间喝体己茶,宝玉跟过来了。她拿出两个文物茶杯给女孩们,这种非常小女孩儿的行为,留意细节,讲究美感,把自己认为对的东西给合适的人用。
又把日常喝茶的杯子给宝玉,宝玉说,这杯子没她俩的好,俗器。妙玉立刻反驳,你懂什么,你们家都未必能找出这么个俗器。
按道理,你在人家里做客,又口出狂言,符合身份吗?不符合,但因对方是宝玉,又能理解了。这种狂,是不能说出口的自卑,是怕你看轻了我的忐忑,是怕被误解所以更不要对你温言细语的倔强。
宝玉恭维她,到了你这里,自然把金玉珠宝一概贬为俗器了。“妙玉听如此说,十分欢喜”。接下来,又是找出更新奇的茶具,又是亲自给宝玉倒茶。明明聊得十分有趣投机,偏又正色说:你能喝我的茶,是沾她俩光,你自己来,我可不给你吃。宝玉很配合,说我太知道了,所以不谢你,只谢她俩。
这段非常有趣,太有趣了。
以妙玉的细腻程度,她能打听到贾母的日常喜好,她就能知道宝黛情愫,宝钗金玉良缘的绯闻。但她依然当着三位当事人,浑然不觉,口无遮拦,毫不避嫌。
这正是妙玉的困境。在她心里,从没认为自己是出家人。讲究生活情调,喝什么茶,用什么杯,修理树木,侍弄花儿,收集梅花上的雪水。她在栊翠庵里是出家人,这身份既保护了她,也困住了她。
口无遮拦,是她所能做出的唯一反抗。
所有人都懂。王夫人听说她不肯来,笑着说,公府小姐自然是有傲气的,那就正式请。宝玉也懂,所以处处配合她的傲娇和怪诞。
最可爱和温暖的,是黛玉和宝钗。妙玉批评黛玉俗,林妹妹完全不和她生气计较。妙玉和宝玉表演小暧昧,连宝钗都能看着一言不发。
这两个女孩,她们也有计较,也有忧伤,但都不是无解。真正无解的是妙玉,她既做了那带发修行的出家人,又如何还能在红尘里爱恨痴嗔?可她分明是有一团火的,她们看见了,愿意守护这微弱又不合时宜的小火苗。
我很感动。
这是女孩之间的懂得和慈悲,是心照不宣的守护和尊重。
妙玉到底喜不喜欢宝玉根本不重要,他只是她对红尘眷恋的工具人,是她逼仄人生里唯一能遇到的,不那么招人厌的男孩子。
宝玉的尊重,黛玉的理解,宝钗的沉默,给了她片刻喘息,让她能在园子里,做那任性又真实的自己。
无数个空寂之夜,她喝着梅花雪,写着闺阁诗,心里又想些什么呢?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洁是世人的误读,空也不是自己选择的空。她原本的面目,没有人知道,也没人想知道。
她的心,是栊翠庵里那掩不住的红梅花,茂密生长,无人看见,浩浩荡荡又独自落幕。不提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