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结束后的第二个工作日,北京又下雪了,而且被一个科技媒体鉴定为:统计学意义显著。这是2019农历新年以来北京城区的第二场雪,距离上一场正好七天,足矣见得雪对进京证的珍惜。
因为公司不打卡,我平时都起的比较晚。还躺在床上睡眼惺忪地翻着手机,就被朋友圈的欢呼声轰炸得睡意全无。于是赶忙起身,争分夺秒洗漱出门,与大家一起共同接受这场瑞雪的洗礼。仿佛国产电视剧的桥段,军营里大半夜突如其来一次集合,看起来所有士兵都已列队整齐,但总会有最后那么一个新兵蛋子,衣衫不整、手提裤子、踉跄入列。作为南方人,看到雪自然是少不了欣喜的,这种经典条件反射业已形成,轻易更改不了。甚至在一些逻辑自洽的人看来,这颗星球上只存在两种天气,而且都与雪有关,一种是下雪,一种是不下雪。
记忆中看雪的经历屈指可数,回想起来,未有奇伟、瑰怪、非常之观,但每一次都若有所得,弥足珍贵。八岁那年的冬天,在成都书香街菜市口,扛着四川盆地冬天独有的湿冷,见到一场雨夹雪。因为那时还比较懵懂,看东西相当纯粹。远见得一些的白色固体从灰蒙蒙的天空往下飘,大小极不规则,有的大片得惊人,如同某种动物新陈代谢蜕下的皮;有的又小到像是被抖落的头屑。落地之后,它们就立马化成了泥水,昙花一现,跟没来过一样。 在南方,堆雪人、打雪仗从来都是小学课文主人公做的游戏,对我们而言,雪不曾缺席童年,就已经心满意足。
再后来,看雪就已经是大学时候的事了,中学期间确实没有关于雪的记忆,特别是应试教育盛行时期的中学。在重庆上大学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山城是名不虚传的,高处虽不胜寒,但是高处下雪概率也大,估算下来,是川东地区的三倍。因为学校背后就是风光旖旎、草木苍翠的缙云山,爬山便成了我们大学期间一以贯之的娱乐活动。特别是后来知道了逃票的小路之后,就越发猖獗了。这里曾是迦叶古佛的道场,一度与青城峨眉齐名,并称为“蜀中三大宗教名山”。十多年前,又因为王菲马云和妖道李一的修炼八卦名噪一时。缙云山海拔不高不低,仅仅珠峰的九分之一,却又是九个万寿山堆叠起来的高度,大多数年份山上都会下雪,或大或小。
大二冬天的某个上午,我曾与导师们结伴而行去缙云山上玩雪,雪不厚,但是覆盖得相当完整、恰到好处。平时遮天蔽日的柏树和杉树上也银装素裹,素雪纷纷鹤委,清风飙飙入袖,没见过什么世面的认知告诉我,这就叫冰天雪地。而因为山传奇的身世,这里的雪自然也是仙气逼人。我们在山上堆了雪人,打了雪仗,还目睹了一个脊背里被塞雪球的小朋友的尖叫。完事后我一直感慨,上大学真好,能走神仙的路,还能做小学课文主人公做的游戏。
来北京看到的第一场雪下在2015年的冬天,也是第一次体会到下雪还能教我们做人。天气预报提前一天说11月6号要下大雪,我跟大多数人一样不以为意,嗤之以鼻。纵横人世间好歹也有二十余载,遇到的雪寥寥无几,绝大部分年份都全身而退,怎么可能在11月就活见鬼了呢?结果可想而知,我穿着一件单薄的夹克,在小区里踩到积雪险些滑了一跤,在公交车站跟修了十年缘分的人一起白了头。自那以后对这种降水形式就一点不敢怠慢了,每每遇到,都洞洞属属如履薄冰。雪成了科学的布道者。
更有趣的还是2018年初,正值春节临近,公司要组织北京员工集体去上海开年会。可是天公不作美,雪虽然在北京遭遇了限行,但仍然攻城略地了半个中国。京沪铁路沿线都彻底沦陷了,运行的高铁从每天四十多班停运到了几班。我们被困在了没有下雪不能叫北平的只能叫北京的北京,像极了一个从窗户中干巴巴望着别的小孩玩耍自己却被关在教室里上自习的捣蛋鬼。虽然后来公司同事开动脑筋,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迂回到了上海,但是年会期间,我们都是在抢票、高铁停运、退票、抢票中度过的。因为在抽奖环节一无所获,整体基调相当悲凉,那才是名副其实的互联网寒冬。
天气五花八门,手心手背都是肉,我们却唯独对雪情有独钟,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来临的时机。雪把各个层面的高峰体验都无死角覆盖了,一年到头,目不暇接。来得早,它能给双十一、双十二这样的全民剁手购物节助兴。对于不吃亏不上当,人们已经司空见惯了,若快递包裹上能带点雪花,想必也别有一番诗意。接着是国内营销天才发明的“双dan”,不知道什么是圣什么是诞什么是元什么是旦通通不要紧,要紧的是有雪。看看人们别出心裁地把假雪花挂在假树上,把假雪米撒在地上,把雪图案贴在窗户上,就知道雪对这些节日的重要性了。春节的雪烘托了家和团圆,情人节的雪粉饰了甜言蜜语,雪的消融能让大地回春,雪的余威能让五谷丰登。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阴差阳错成了丹尼尔·卡尼曼峰终定律最好的例证。
古往今来,雪也早已经超越了季节和天气的范畴。它可以下在凛冬,也能落在盛夏,下对了季节人们开始欢呼,下错了季节就成了幻梦,成了唯美或凄美的艺术。它能把天空飘得很轻,能把时间飘得很慢。滋润美艳的本体之外,它也被赋予了丰富的寓意,纯洁有之、善良有之、温柔有之,浪漫有之。无论内在或是外延,除了大雪封路,它始终是招人喜欢的。
提到雪的外延,就得不得说到姓名。我对名字里面含“雪”的人,就有一种好感。从雪芹到雪莱,从雪岩到费雪,从雪姨到雪莉,从雪梅到小雪,从《格林童话》的白雪公主到《舞!舞!舞!》中的雪,每个人都可爱至极。这是一种偏见,但值得当成一个价值连城的信仰去守护。这种刻板印象便来源于雪的象征意义,爱屋及乌使然。被纯洁和善良冠名的人,再坏也坏不到哪儿去。不过主要原因还在于起名的流行趋势。
在古代,被名为雪的人大多不得而知了,到现在还能被叫出名字的,都属于名垂青史的偶像人物,理所应当受到推崇。而到了革命一代、过渡一代和我们这样的千禧一代,名字里面含雪的人几乎都是女性,母性光辉的加持下,她们总是蔼然可亲,令人认知放松的。实在遇人不淑,受了“雪”的气,也能巧妙的自我化解,毕竟大圣有言,好男不与女斗。再往后,我知道名字的00后或者10后,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少有叫雪的了。倒不是因为他们不再纯洁和善良,或是纯洁和善良到了无以复加,只是父母长辈有了纯良以外更多的期待。与改革开放之后人们在温饱之外有了更多期待不同,此可谓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雪越来越稀有,物以稀为贵,人亦如此。
如果说瑰丽是雪的外表,美好是雪的内涵,那么宜人就是雪的性格了。宜人的东西,注定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就如同那个你只要想喝酒就可以随叫随到的老友。人们对可远观,可亵玩,甚至可玩弄于鼓掌之间的事物总是偏爱有加。夏天热了,可以花几块钱买根雪糕,清热解暑,物美价廉。冬天想运动了,可以去滑雪,强身健体,享受吸食鸦片般的快感。想挑战自我了,还可以去攀登雪山,在步步为营中欢欣鼓舞,在生死攸关时升华顿悟。如果这三部曲下来仍然意犹未尽,那还可以把北京地铁十三号线人最多的西二旗段封上一个礼拜,修条高铁,勾搭起另一座城市,再从上百个国家中号召几千名志同道合的运动员,办一场别开生面的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冰雪世界里唱歌竞技狂欢。
千古风流的文人骚客,留下咏叹雪的诗词歌赋数不胜数,却因为没吃过雪糕、没滑过雪、没参加过冬奥会,以至于对雪的探讨只停留在了冰山一角。他们若泉下有知,无疑也会视之为憾事一件。世人无所不用其极,雪却永远都可以安之若素、随机应变。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说的正是雪这样的存在。
利万物而不争是水的性格,而雪在极尽瑰丽美好宜人之能事过后还能幻化成水,上善莫非该是雪?真是细思恐极,大逆不道。终于明白为什么人死后都想上天堂而不是下地狱,或许就是为了能够转世成雪吧,那样就可以落满大地,温暖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