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学习夏商周时代的第五个典故:《首阳采薇》
典故简介:
传说有伯夷、叔齐两个人是孤竹国的王子。老国君临死时,想让小儿子叔齐接班。而小儿子叔齐却打算把国家让给大哥伯夷。大哥怕弟弟违背父命,就逃走了。弟弟也不想当国君,也逃走了,于是中间的儿子当了国君。伯夷叔齐在外流浪多年,终于彼此相遇。他们听说西伯侯姬昌很仁慈,就一起去投奔他。结果,等他们到了姬昌的领地,西伯侯姬昌已经死去,他的儿子周武王姬发带着父亲的灵位带兵伐商。伯夷叔齐双双在马前扣头说:“父亲死了却不埋葬,还让他经历战争而不得安宁,能算孝顺吗?以臣子的身份,却去杀自己的国君,能算忠诚吗?”。左右的士兵打算抓住他,却被姜子牙解救说:“这两个人是义士啊,不能杀”,就扶着他们离开了。周武王打败了商纣王,进而统一天下,成为天子。但伯夷叔齐却觉得这是件可耻的事情,就发誓不吃周朝的粮食,在首阳山隐居,以野菜(蕨菜)为食,最后饿死山里。
典故出处:
《史记》.伯夷列传: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炆钊浅见:
伯夷叔齐是我国古代有名的义士。他们不受荣华富贵的诱惑,不当国君,自愿流浪为生。哪怕在最艰辛的时候,依然保持自我,坚守自己心中的“仁”和“义”,不畏强权,冒死进谏,勇气难得。最后,更是坚定信念,宁愿饿死也不低头。不知为什么,他们的行为,让我想到了另一位名人:介子推。同样都是不贪图荣华富贵,最后都死得非常凄惨,却都被彪炳了义士仁人的名号。但这也许就是那个时代价值观的体现吧。
典故小结:
此典故通常用来形容坚守气节,也称为《西山薇蕨》、《采薇》
用典举例:
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