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听佛祖老师叨叨。
佛祖老师在这里又提到了菩萨,普渡众生的菩萨。虽然佛祖老师还是一如前面地叨叨一些先前说过的话语:什么不住色生心,什么诸相非相,什么不住色布施。貌似先前都已说过。我们来看这一句: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这里有个新说法:菩萨心。后面的不应住色布施可以剖分为两个概念:无住和布施。以这句为中心,前面说的是无住,后面句说的是布施。心无所住而成菩萨,菩萨的心愿是为布施。
在前面<无住布施>一节把无住布施统一理解为放下。而这里进一歩分解为无住和布施两个概念。无住即为放下,是为解开心中那个正反馈的结,使心生清净,不为相所执。而布施是在放下这个大前提下,更多地有给予的意思。佛祖老师说的最多的就是钱财布施和法布施。赠人钱财,教人佛法,渡一切众生。而布施要解决的就是我相人相众生相的矛盾。所以佛说布施的目的是利益一切众生,解决的是诸相诸众生的矛盾。
然而这里面就有个问题了:无住布施,前面是放下后面是给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自己要放下的东西,你拿去给人,这合适吗?
呵呵,如来可不会骗你们的。一旦修得阿罗汉道,成就如来,那就会实话实说。实话实说些什么呢?您在传授佛法时,法布施时不能执着于法,要放下佛法来传授佛法。执着和放下的结果,一个是如人入暗,一个是日光明照,好坏不言自明。然而放下佛法来传授佛法,这说法实在是让人感觉非常玄奥,就如佛祖老师所说的"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此法玄虚。到底要如何去做?如何布施?我们且耐心慢慢往下看。
佛祖老师继续叨叨:"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受持可理解为无住,理解为个人修行,理解为得阿罗汉道。读诵当理解为法布施,理解为传播佛法,理解为菩萨心。
又是一个悉知悉见!后面还有一个。悉知是人,这个人悉知;悉见是人,这个人悉见。至于这个悉知悉见到底是什么意思,现在还是个坑。
天哪!又来了!好多好多好多------的钱财布施其福德不及法布施。佛祖老师这话已说过N遍了。这里第N遍说这事,佛祖老师是为了说明<金刚经>之所以能称作金刚,之所以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因为日后有人闻得此径,会受持、会诵读、会为他人解说。反正佛祖老师叨叨一大段,就是个天价广告:<金刚经>功德无量,为他人说<金刚经>功德无量。然后这功德无量的<金刚经>,这么重要宝贵的东西,自然要像菩萨一样供起来了!
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这句话佛祖老师叨叨出了其中的关键、其中的关巧。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如来悉见。但您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他人解说,那您就落了小乘,您只能算是个小法者。受持只是前提,读诵才是根本。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