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数学,真的是对它又爱又恨。
初学一个新的知识时的痛苦,做题完全没思路时对自己智商的怀疑,看了答案后拍着大腿说,妙啊!然后又开始后悔,自己怎么就没有多进一步,错过了一次提升数学思维的机会。
去年疫情在家,开始有了准备考研的想法,期间从3月回太原单位上班,一直到9月底离职准备,再到12月底考试,中间9个月的时间,也算是第一次自己主动为了一件事,做了较长时间的努力。备考时对前途的未知,也让自己无效的焦虑过很多回,不管怎样,还是坚持了过来。也算是对这段时间的一个交代。
上路前,在知乎上看了很多备考经验,也照着一些方法,心里忐忑的坚持了下来,效果其实并没有太理想。
前期备考的时候,以基础为重,李永乐的那本红书,做了两遍,错了或者不会做的题,看了答案之后,做了记号,然后自己再手算一遍。第一轮复习占用了太多时间,平时上班的时候断断续续的学习,一直到了9月初的时候才进行完,这个时候有些慌了,公司又接了新项目,前后端开发算上我就两个人,考虑到未来一定会有的频繁加班情况,决定辞职回家备考了,提前20天和组长说了,让他赶紧物色新人,但太原正经Python开发不多,磨磨唧唧的到了20号才来了新人,交接工作,进行了一周。
- 前期时间太多的时候,学习起来磨磨唧唧,效率不高,对数学的复习任务有多重,认识不深刻,做题的量不够
10月开始,回到家里,开始正经备考了,这一个月的效率应该是最高的,心无旁骛。一直到了11月10号左右,才完成了全书的第三遍学习,学习过后,书上不会做的题还是有,算不对的题也不少,大概有100多道。同时开始做数学真题,每次得的分数可以说是惨不忍睹了,2001年之前的题很少有能做70分以上的,2001年的真题第一次做才20分,哈哈哈哈。那个时候还真是挺崩溃的。要考北航的全日制,数学最少也得130才能不拖后腿吧,我却连及格都成问题。崩溃完了,日子还是要继续,谁让心里有个985的结呢。接着每天做真题,崩溃,改错题,不断的进行着。
- 中期复习,做真题开始的时间太晚了,也没有整理错题本,只是把错题标出来了。
很快12月到了,这个时候成绩基本就定型了,最好的时候能做到120,一般情况下就是七八十分。但是不到最后一刻也不能放弃!保持着每天一套数学题,一直到了考前两周,真题终于是刷完了,错题也都重新做了一遍,还是会有做错的,没办法了,时间真的来不及了。开始做套卷,一开始不清楚情况,先做了一套张宇的劝退模拟题,心态直接爆炸,得了40分。想了想自己的水平还是做李林的题吧,模拟和冲刺一共10套题吧,基本上定个90分了,就一套题,题目都见过做了120。然后最后只有3天的时候,用汤家凤的题保持了一下手感。
- 最后复习的这14天,才深刻体会到了错题本有多重要!!!只有做题的时候才能勉强静下心来,要让自己再从那一堆试卷和书里做错题,是真的没有心情,焦虑的根本看不进去。
最后考试80分,也和平时的成绩没差。如果再来考一次的话,会有一些需要注意的点。
- 基础复习的时候,只做一本复习全书,题量是不够的,至少还需要一本配套的习题集
- 错题本真的很重要,又强调一遍,首先是题目要抄下来,其次是把答案写其他地方,还需要备注上做错的原因,自己再做错题的时候,用另外的纸做题,不要看答案。经常碰到一道题做2 3次还是错,就可以把每次不同的版本对照一下,了解自己解题的时候哪里易错。
- 做题习惯,要培养会做就能做对的本事,降低自己算错的概率。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不要跳解题步骤,每做一步,就回头检查上一步的正确性,将检查工作分解到每一步的解题步骤中。哎,真的是知道这个方法的时候已经到了12月底,没时间培养这个习惯了
- 真题固然很重要,但是模拟题更重要,要尽早的完成真题,开始模拟训练,越早越好,如果能考试前能做上100套模拟题,数学应该就稳了。
总的来说,考研数学的分数是可以完全靠刷题目堆出来。3000-6000道题考个80分,6000-8000道考个120差不多,刷个1万道,基本上考研数学里很少有能难住你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