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帅初先生曰:“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之不可用;第三番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之。韩子所谓‘陈言之务去’,‘戞戞乎其难哉’。”其法如此。戴先生又云:“作文须三致意焉。一篇之中三致意,一段之中三致意,一句之中三致意。”先尚书云:“文章犹若理词状也,一本事,二原情,三据理,四按例,五断决。本事者,认题也;原情者,眀来意也;据理者,守正也;按例者,用事也;断决者,结题也。五者备矣,辞贵简切而眀白。——《文说》陈绎曾
戴表元,字帅初,又字曾伯,号剡源先生,奉化(今属浙江)人,南宋末年中进士,以文章大家名重东南。他作文工于立意,创意造言,皆不相师前人,即使是别人作烂的题目,在他的笔下也可翻出新意。所以人称其文可“化陈腐为神奇”。有一次,有人向戴表元请教:您的文笔如此神奇,有什么诀窍吗?他说有,接着就介绍了他的“三番来者”说。
此后,“三番来者”之说成为化陈腐为神奇的诀窍,也道出了写作创新的一般规律。
文章写作,创新是最重要但也最困难的一个问题。一篇没有新意的文章,就像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
大凡拿到一个题目,在落笔之前,首先想到的意思,是最容易想到的意思,是你能想到别人也能想到的意思,也一定是你以前见过、听过的东西,所以多是一般化、大路货、老一套的东西,没有什么新意,即“陈言也”,应该抛开不用。要继续往下想,第二番想到的意思,就会比较深入了,称为“正语也”。正,合乎法度; 正语,刚好接触到事物本质的意思。但是不能浅尝辄止,对“第二番来者”要“停止不可用”,进一步深入想下去。一而再、再而三想到的意思,就不是停留在事物表层的东西,而是深入到事物本质里的“精语”,即精彩独到的见解,有新意的见解。
“三番来者”之说,表明了人们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是很符合人脑的思维规律的。
一个人写作时,他的大脑里会出现许多有关文章主题的词句,这些都是他以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输入大脑的。现在他需要这些信息,于是神经纤维便开始搜索储存这些信息的神经元,通向这些神经元的“开关”一个一个被打开。经过筛选,最初的经过筛选,最初的信息被取出来,但是当他发现这个比较一般化时,就发出补充或修正的信号,触发了更大范围的信息连锁反应。在一连串分析、比较、筛选之后,符合大脑修正信号的被凸现出来,如果他的大脑储存的信息足够多,就会又一次引起信息连锁反应,他过去所学的文学知识以及其他相关理论知识都被调动起来,进行综合、归纳等创造性活动,直至提炼出他认可的信息来。这就是大脑思维逐步深入的一般过程。
譬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居住在浣花溪畔的草堂,心情安适,面对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用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花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再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杜甫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