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周末让她先生帮助送了很多地瓜、小青菜、碾碎的玉米粒,还有就是小时候吃过的“甜芦粟”。就是这个“甜芦粟”,周末写简书时,我先生急急忙忙催促我,让我写写“甜芦粟”的故事。可惜,我作为一个上海人,尽然不知道这三个字怎么写?也就耽搁了几天。从小都有记忆的食物,写不出它的名字,可真难为情。
“甜芦粟”是太小众的食品了,在70年代、80年代是非常受青睐的。即使今天我带到办公室与大家分享的时候,差不多同龄人都会唤起很多小时候的甘甜美好的回忆…
那个年代,夏秋两季常能看到中老年人手拎一捆“甜芦粟”从周边省份来到上海:有些是上海人回祖籍探亲,割舍不下儿时的味道,带回来慢慢回味;有些是父母来上海探望离家工作的儿女,给孩子带点家乡的味道。
其实,“甜芦粟”是它在上海的名字,并非上海特产。只是各地的叫法不一。在东北叫“甜秆儿”,在江苏又有“芦稷”、“稻梢子”等叫法,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学名“甜高粱”。它是粒用高粱的一个变种,就是《红高粱》里高粱的亲戚啦。
我们小时候吃“甜芦粟”,吃出很多花头。把“甜芦粟”的皮一根一根撕下来,保留根部的链接处;然后把皮折弯插入“甜芦粟”主枝部位,变成灯笼状,比比谁做得好看。在这过程中,不小心划破手指然后因为疼痛或恐慌,也不知道哭过多少回,但过后第二年还是好了伤疤忘了痛,又和小伙伴们继续玩耍起来。那种担心恐惧的感觉,至今还在记忆中。
可见那个年代物质的贫乏与现代社会孩子们的生活环境差距甚远。️那时的记忆今天回味起来,依然像“甜芦粟”一样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