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皮囊》,每一个故事都犹如一把锋利的小刀,让我忍不住撬开那些以为结痂的疤痕,再一次凝视这些滚烫的流动的血丝。忍住微喘的呼吸,草草翻到终章,合上这本从骨头上“拓”出来的故事,任由思绪漂流。
或许是蔡崇达有一个冰冷的阿太,坚定而轻盈的诉说着“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所以他的灵魂总是透彻的在一旁漠然修补着肉体的创伤,不用等说服自己,命运总会不断丢出让你应接不暇的苦难,仅仅是为了活下去,就锁住了太多欲望,摘除了很不不敢触碰的情愫。
关于书中的父亲,离家、归来,瘫痪、挣扎,全力索取尊严,失败后痴疯如孩童,最后离去,百感交集的人生画卷得由多少泪水临摹。医院逐渐消失的病友,最后绽放过的烟花,母亲把一家之主安放在十几岁的孩子身上,由他签署了手术的家属确认书,他在这一步一坎中长大,早早看清了现实的模样。
母亲扛起来整个家庭,从神佛处得到内心深处的信仰,那包拿出无数次的耗子药,仿佛在苦难深渊的底部敲出阵阵声响,抚平这个家庭的悲痛,亲人间的羁绊缓缓的亮着,从内而外照亮整个皮囊。
少明事理的文展失败了、阿小和阿小也有妥协的生活、厚朴无处安放的梦想终也刺碎了生命,而蔡崇达对自己的控制也不禁涌出对彼岸的迷惘。踟蹰在钢筋混凝土的森林,没有什么对与错,放纵者、自律者,或许生命的长度并不足以丈量一个人真正的深度,而意义,只是阶段性的臆想吧。
“从一个小镇的生活到一个县城一个地级市一个大城市,顺着这根链条下来,每一个层次的生活都不一样,你经过对比,对以往的更能理解而且吸收,对现在的也更能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而比起一生下来就在城市的孩子们,我们有太多他们觉得神奇和不可思议的故事了。”大都市的千城一面也不是总有时间去叹息,走的太快太快,初衷在哪里,期盼也总被工作淹没。就像四散开来的一群人聚在一起的局促,那些恬淡的嬉笑,只能散落在回忆里偶尔拾起。浑浊中有丰富的生命力,急促的求生欲也总迷了眼睛,少了很多判别,少了太多思考,夹杂在人群中随着大众的口径呼喊,随着人流缓缓擦拭掉时光。
整本书没有悲伤,但是能感觉到那个不断将心脏箍紧的手,以至于最后代表叛逆梦想生活的好友去世时候,张大嘴也呼不出声响。
“生活从来不是那么简单的梦想以及磨难,不是简单的所谓理想还有阴谋,生活不是那么简单的概念,真实的生活要过成什么样是要我们自己完成和回答的。或许,生活就是这张问卷,你没有回答,它会一直追问下去,而且你不回答这个问题,就永远看不到下一个问题。”生活的常态就是恐惧面对自己,不知道如何回答自己、如何和自己相处,更不知道要如何和朋友相处,所以工作、学习,用真实的生存压力去感触,根本不敢去判断自己的人生,也把握不住自己的人生。习惯的逃避,把责任推出来,躲在数不尽的责任背后恐慌去定义。
“理解是对他人最大的善举。当你坐在一个人面前,听他开口说话,看得到各种复杂、精密的境况和命运,如何最终雕刻出这样的性格、思想、做法、长相,这才是理解。路过我们生命的每个人,都参与了我们,并最终构成了我们本身。”或许应该自此学会“看见”活出各自模样和体系的人,这本是世界最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