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身份暴露,一步一步展开,先是出现让小六惊叹的美女,再是清水镇的土皇帝俞信(不重要的一个小配角,名字也可以随意一个),小六以低姿态去见俞信,俞信以一种上位者的姿态看小六,不给小人物争辩的机会,随意的一句话能决定小人物的命运。小人物无可争辩,只能认命,而俞信毕恭毕敬行礼的美女静夜,竟跪在十七脚下,这种强烈的对比,能体现出十七身份的尊贵,可是他还愿意夜晚穿着十七的粗麻衣衫去见小六,因为小六话中愿意让他继续来而眼中生光。这么一层一层的对比下,越显得小六的珍贵。
对话,有不同的写法。俞信和小六之间,三个来回,问答其实简单,但是写的却不简单。
走进庭院,庭院中景物的描写,若是没有这些,也不影响下文,但是有了这个,就让人觉得丰富立体,不是纸片式的,仿佛真实存在的一个小庭院。
小六见俞信,恭敬行礼,十七也跟着行礼。这个“也跟着”,含义丰富,十七心中肯定知道俞信身份,按理绝不必对他行礼,可是十七现在想要的是隐藏身份,所以也一定要做好表面功夫。
对高位者的描写,动作、言语,放在所有高位者身上都通用。看俞信:“端坐未动,只抬了抬手,示意他们坐”,以及“有着上位者冷血的坦率”。对未看在眼里的草根,大抵这就是他们通用的态度。
“静夜幽兰香”,盲猜是作者有了这个句子,才给两个贴身丫鬟取得名字。小六和十七说“贴身的人往往最不可靠,你多个心眼”,后文里果然兰香背叛了璟。这是作者布局。就像前文小六对十七说桑甜儿“我的生命很漫长,可以等着看结局”,后面很重要的一个情节是年老的桑甜儿生活的幸福,她对小夭说的一番话又影响了小夭。这都是伏笔。如果对全局没有通篇考虑,无法做局。
看一些小说时,有的感觉很好,有的不喜欢。不喜欢,有的是因为情节上面的不顺滑不圆融,也就是不太合情合理,所以要写出基本合格的小说,情节上必须有合理的解释。比如,怎么让十七出现在静夜面前,他自己肯定不会主动跑去静夜面前,十七最在乎的是小六,而且十分关注小六动向,小六去哪儿他会跟着去哪儿,那么又怎么让小六和静夜出现在一个画面,小六无缘无故也不会去见她,那就让小六去见俞信,有什么理由去见俞信,那就让俞信收回商铺,那又为什么小六必须去见俞信呢,是因为“小六喜欢水,不想离开这里。”结果倒推法,让所有的情节合情合理,又不显单调,写小说的时候可以学着用。写小说的时候,先设置好结局,给定开头,用倒推的方法来设置情节,会不会就不会再出现不知道情节如何开展的情况的了?我去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