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床,收到了小蘑菇发来的简信,“渤哥哥,文章写得越来越好了”,很简单的一句话,我高兴了一整天,其实今天一天都很忙,出差刚回来,很多事情都需要处理,下午,组织了一场青年交流会,大家分享了一些微心愿和想法,还不错吧。
生活就是这样,忙忙碌碌的,每天都期待着新,每天也都在思考,一旦这种状态停滞了,一片死寂,多么可怕。
1.
如常,跟长卿聊了很多事,从组织这次活动本身聊到了一些宏观的东西,我一直在反复强调先提高自己的格局,进而影响身边志同道合的人,从而影响更多的人,长卿提出了很多大胆的设想,有点理想化,有点乌托邦的意思,中间有了一些激烈的争执,这些都很正常,我以为,还是角色不同吧。
检验一个人想法的办法其实很简单,你不用去直接反对,让他拿出方案,然后支持他去推动,推动的好,说明这个方案不错,推动的不好,说明至少在这个范畴里,这个方案是个烂方案。
虽然说一流企业靠文化熏陶人,二流企业靠制度管理人,制度这个东西就是规则,听起来虽然有点生硬,但至少在整体格局还不够文化层面上的时候,还是规则来的要高效一些,哪怕是在一个小团体里,规则就是一种大家都认同的东西,我们谈大理想,也得从规则出发,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说的很直白,你至少得实现最低层级的生理需要,才能逐步实现最高层级的自我超越。
2.
我记得老杨最初开面馆的时候,有人说,老杨做的不是生意,而是情怀,为什么,老杨的店面是个摊式铺,面积不足15平方米,地处县城的交通要塞,房租高的吓人,老杨对品质的要求是按照百年老店的方式去做的,成本什么的都是放开手脚,生意挺不错,就是产品生产速度太慢,让人等太急,感觉每天生意都好,就是赚不到钱,还累死累活的。
为什么?老杨徜徉在自己的理想国里,烧钱式的做着百年老店的春秋大梦,可却是王子身子,奴才的命,身居弹丸小城,受众单一,价格又不能抬得太高,尽管每天顾客络绎不绝,可最后还是关门大吉。
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或者说是市场调节的结果,老杨执意的认为东西做好了什么都会好,别人的口感导向甚至也可以被自己左右,这种想法有点理想化,如果单一的只是做东西,不管经营,那么老杨可以成为家里的好厨爸,要成为一个合格的生意人,悬,生意人,需要考虑方方面面的东西,比如成本,比如效率,还比如受众的口感,要不怎么会说顾客就是上帝呢?
俗话说不当家不知吃米油盐贵,讲真,在一个企业里,某花钱的部门一定会做出很棒的营销策划案,但经过总裁会后,一定会被砍掉很多钱,为什么呢,总裁层面还要考虑公司整体运营成本的问题,资金不可能全都用在一个部门上,还要有其他用途,说到这里,有点能理解老杨了吧,他的角色属于部门型,而不是总裁型。
3.
在《谈谈书店》那篇文章中,懂懂老师对如今的文学趋势有了很透彻的分析,在信息爆炸时代,通俗文学比那些中规中矩的传统文学更有市场,可现实中做“文学梦”的人还是有点多。
懂懂老师层在不同场合说到“素材”的重要性,聚焦素材比聚焦文章的文学性更重要,素材来源于观察、经历、体验,在不知晓懂懂老师那些震撼又精彩的生活片段前,我也是对素材不屑一顾,后来逐渐的,才感觉到,我所经历的,是那么的平淡。
今天看到青年作家徐沪生的那篇《第一次坐飞机,就晚点十个小时》,我很高兴,记得他在之前那本书中就说过自己要去旅行,去经历,以前给我的感觉,他总是闷在家里,读书,码字,很多文章属于虚构性的文字,今天那篇文章本身我不是很关注,我关注到的是,他出去了,去体验大千世界了,去寻找更加震撼的写作素材去了,我相信他的文章会越来越好。
4.
如今对文字的理解,我想引用作家麦家给懂懂老师签名书上提的那句话,“读书是和心握手,心暖了,世界就暖了,祝一生暖!”特别温馨,文学的力量就是这样,它固然不是码出来迎合谁的东西,但至少是一种输出价值的密集载体吧?
在文学的路上,我不反对仅仅是兴趣玩玩文字,也不鄙视完全修炼的那种传统纯文学作品,人各有坚持嘛,只是我会坚持自己,选择一条属于自己的文字历程。
在一个时代,总有属于这个时代的流行符号,比如唐诗、宋词、元曲一样,那些都是属于那个时代流行的文学形式,我们不能用过去的眼光看待现在事物的发展,就像很多人总是说老歌经典,现在的那些歌如何如何,那90后呢?00后呢?甚至10后呢?他们所生活时代流行的东西,可能也会同样成为以后经常回忆起的经典,却被我们认为是糟粕。
如今,无论你如何不屑一顾咪蒙,如何藐视那些通俗文字大牛,那都没关系,他们数以几十万级的粉丝会说明他们存在的合理性,哲学大师黑格尔都说存在即合理嘛。通俗文字也没什么不好,只要在时下,人们读得懂,可以传递正能量,输出了价值,那么它的存在就是积极的,可以生存发展的。
在很多时候,我觉得文字是一个很包容的东西,它总是随着你的心在扮演不同的角色,每天被你各种组合,它也没有怨言,正因为这种海纳百川,才有了百花齐放的格局,快,抓住它的尾巴,别让它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