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春节注定是一个不太平的节日,一场流感席卷而来,举国人民哗然。机关单位紧急出动,对于疫情密切关注。迫于无奈宅在家里的我们,每天打开手机最先看到的,总是“新型冠状病毒”这几个字眼,媒体报道、专家建议、群众呼声……不绝于耳。
在灾难面前,我们都愿意且需要看到希望,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忽略别的声音。
疫情爆发不久,微博上一位武汉医生在电话里绝望嘶吼的视频就流传了出来,可是这个声音,很快就又被网上“武汉加油”的浪潮盖过去了。没有多少人听见,也没有多少人在乎。
我朋友的姐姐是个护士,这次流感,她被征召作为一线医务人员。媒体把她们赞颂成为白衣天使,是忠诚担当的英雄。但是,那个姐姐却并不喜欢媒体对她们“自愿请战”的说法。
因为她说,她并不是自愿的,而是无法拒绝。
那性质就不一样了,“请战”和“命令”是两回事,何必粉饰表面工作,给人戴高帽呢?
我朋友CC在一个职能部门工作,他虽然身处体制内,但工作却并不是人们常说的朝九晚五。CC时常加班,工作总是压得他身心俱疲。不过,我却极少听CC讲起他的工作。
在朋友圈里,我经常能够看见有人会分享自己的工作状态和心情。有人大诉苦水,有人抱怨不公,有人加个班也要给自己找存在感,当然也有人引以为豪,觉得自己做的一切都有价值。
然而,CC的朋友圈里见不到任何关于他工作的内容。有一次,我忍不住问起这事儿,CC脸上没有骄傲也没有不屑,却轻描淡写地说:“这只是我的工作而已。”
我不满足于这个答案,继续追问,CC终于说出了心里话。
“我没有归属感。”
CC是这么回答我的,看似态度中庸的他,原来心底里仿佛也藏着对工作的微辞。
后来我成功打开了CC的话匣子,他觉得,不积极不代表消极,他没有消极怠工,他和别人一样,在自己的岗位上完成了工作,并用劳动换取报酬。CC一再强调,如果他的上司领导基于岗位性质向他发出超负荷加班的要求,他照单全收,因为这是他的工作。
他拒绝赞誉,因为他并不会主动加班。任何牺牲奉献都是建立在归属感之上的,如果没有,工作就只是工作。到点下班,理所当然。
CC就这样与工作划开了线,这并没有错。
不积极没有错,不奉献没有错,不牺牲当然也没有错。
在CC看来,他并不是自私,就算是,也无可厚非。那些嘴上说着“要是所有人都像你这样世界就怎样怎样”言论的人,一定是只顾自己一时口嗨的热血愤青,对于群体心理根本没有认识。
我略表赞同,从小到大我们经历了多少次的“被自愿”?自愿补习、自愿捐款、自愿加班、自愿放弃自己的利益、自愿奉献出自己的心血……每一次的奉献和牺牲,都让我们怀疑这只是一场形式主义。如果不是,那这些“自愿”的意义又在哪里?
如CC这般的人,我想在这个社会上不算少数,囿于群体舆论,他们不敢发出“从来如此,便对么”的质疑,更多的也只是沉默。
不自愿就应该受到冷眼么?
最后▼
时下英雄辈出,阳光总在裂缝中洒落,人心是肉做的,有恻隐会感动。
所有的光辉壮举,即便再渺小也值得被赞颂、被传播,这是英雄们应得的。但是,请别给他们戴高帽,当英雄的行为被推上了神台,这种荣誉似乎更像是一种绑架。
我们当然不能否定奉献,但我们也别美化剥削。
他们首先是人,我们需要尊重他们的自私自利且自爱。
配图/出自电影《芳华》
文章来自公众号:消失泥巴(ID:fashankechen25)
欢迎光临,听听角落里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