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老师才会深得学生喜欢?如何来做学生喜欢的老师?阅读《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这本书后,曾经让我一度迷茫的问题终于有了答案。这本书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从教五十年的智慧结晶,他用具体的实例全面详细介绍他是如何做到让学生喜欢的。
文章事例丰富,说理有据,而又力求精简,读来茅塞顿开,促使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据此,我认为此书对语文老师来说更是具有指导性。接下来,我将不惜笔墨,为大家讲述一点我的浅薄之见。
一、语文教学,朗读先行。
我备课首先是练朗读。不读得“其言皆出于口”、“其意皆出于心”,也不会善罢甘休的。我花“工夫”备的是“功夫”。不把字练好,把课文朗读好,我凭什么走进课堂?凭教案?套用孩子的一句话——“打死我也不敢!”著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周一贯先生不止一次地说:“听了于永正的朗读,至少可以少讲三分之一。”可见朗读的作用有多大。曾经我对朗读的认识有点盘古开天地状态,经于老师深入浅出地分析我知道朗读里面的学问大得很,朗读受朗读者的智力、能力、感受力、表现力、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制约,想要成为一名站得稳讲台的朗读者我要加强自身朗读表现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不懈练习。在课堂中把“范读”作为必不可少的环节,为学生起到示范的作用,让学生潜移默化下一遍一遍地练习朗读,在“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在朗读中理解课文,留下语感,留下情感,朗读好了,什么都有了。让语文在读中“见闻生情。”
二、写字教学,藏在细节。
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练字,是我备课的一项重要内容。写教案,不等于备课。要在练“本领”上下功夫。每课要求学生写的,我必先照着字帖练;要板书的词语,我也要练,力求让板书的字,成为学生的“字帖”。老师写在黑板上以及在各种作业上写的字,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学校为了提升教师的书写水平,每周都开设书法课堂,在学校的影响下我明白了练习书法的重要性。但练习书法我的持久性不足。这样不但自己提升得速度慢,而且对学生没有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做什么事情没有定力,没有持久性是不会有任何成就的。
有一句话说得好:把常规做到极致就是创新。以后在教学路上我要把书法当成常规来练习,注意每个板书字词的间架结构、起笔收笔、穿插避让等,先“以其昭昭”,才能“使人昭昭”。让学生的书写在教师的引导下写得工整、规范,争取使所教的学生从书法艺术中得到启迪、情趣和智慧,让书法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道风景线。师生共写,其乐融融。我是叶圣陶先生倡导的写“下水文”的忠实践行者。实践告诉我,写“下水文”是最好的作文备课。
三、师生共写,其乐融融。
这是我的作文教学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于永正老师在书中对写作教学的阐述用了一个章节,内容详细具体。备课时于老师把下水文当做教案,因为他觉得“一下水,作文备课的目标重难点以及教学过程都在心中了。”下水文具有示范和激励作用,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虽然我没有尝试过写下水文,但我愿意试一试,把写下水文当成作文教学的一部分。
诚然,写作这件事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老师要为学生创造充分的写作土壤,让他们有时间练习,有素材可写,有写作的兴趣,这些均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智慧。把写作当成语文教学的一项长期工程来对待,让学生养成写的习惯,可以在日常教学中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让学生从书中学习写作技巧,这就需要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因为读书是写作的基础,让学生抱着学习写作的目的去读书,把书作为最好的作文辅导老师,学习书中的语言,学习书中的表达方法。当学生学会了读书,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随之写作水平也逐渐提升,由此形成了良性循环。
以后我将阅读和写作当成语文教学的重要事情去做,不再为了布置作业而布置作业,给学生留足读书和写作的时间,开展不同形式的游戏或者活动促使阅读、写作的可持续发展。
书中不仅仅有鲜活生动的实例也有各种育人之道,为师之道,在字里行间让我找到了让学生喜欢的秘诀——用童心润童心,用真情换真情,用行动换行动,用激励促成长。做一辈子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朱永新教授曾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我在阅读,我也在收获。愿我们都能像于永正老师那样,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