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孔子的子孙有多显赫。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十二年),孔子的第8世孙孔腾被封为奉祀君,自此孔子嫡系长孙便有世袭的爵位,一直到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民国政府取消衍圣公称号,改封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止。孔子第77代孙,袭封31代衍圣公孔德成,成为末代衍圣公。
衍圣公是中国封建社会享有特权的大贵族,宋代时相当于八品官,元代提升为三品,明初是一品文官,后又"班列文官之首",清代还特许在紫禁城骑马,在御道上行走。其居住的衍圣公府(今孔府),是全国仅次于明清皇宫的最大府第。曲阜孔氏家族受历代帝王追封赐礼,世受封爵。成为中国历史上经久不衰、地位显赫的特殊公爵。
然而,怎能忘记先人披荆斩棘之功。
孔子师徒曾经于陈蔡断粮,子路问孔子:“夫子积德这么久,为什么会这么穷困?”
楚国邀请孔子,孔子师徒前往,经过陈国、蔡国。陈蔡相谋:“楚国任用孔子,楚国强大了,陈蔡就危险了。”于是派兵把孔子师徒围困起来,断粮七天,弟子们都饿得奄奄一息。孔子振作精神为弟子们弹奏乐曲。子路问:“夫子曾经说‘为善者天报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以祸。’现在夫子积德怀义很久了,为什么会这样困窘?”
孔子回答说:“君子不逢时的人很多,君子修德,不因穷困而改节。”
颜回说:“夫子推行治国之道,诸侯不施行,这是治国者的浅陋。”
孔子推行仁政礼制,吃尽苦头,甚至被笑为“累累若丧家之犬。”但夫子不改其志。
孔子晚年,南宫敬叔说:“孔子德为圣人,他的子孙要显达了。”
齐太史子舆到鲁国见孔子,孔子给他讲了道。子舆慨叹道:“可惜呀,夫子没有遇上圣明的君主,道德不能泽被百姓,但将会留给后世宝贵的书卷。”
子舆与南宫敬叔交谈:“孔子家族世代积德,天降之福。孔子生于周朝衰落的时候,文献典籍流失,孔子编辑整理创作《诗》《书》《礼》《易》《春秋》,这些书成为后代子孙的典范,他的文德显著啊!”
南宫敬叔说:“我听说圣人的后代,必定会兴盛。夫子之道将会被后世施行。天必降之福,想要推是推不掉的。”
子贡听说了,告诉了孔子。孔子说:“哪里想过这些,治乱是我的志向。”
正如南宫敬叔所料,孔子的后人子公元前195年开始显达,不管朝代如何更迭,世代享受着类似于诸侯的待遇,孔府雕梁画栋,宏伟气派,仅次于皇宫。这显赫来自圣人的泽被。正如孔子所说“为善者天报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以祸。”积善之家必有余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