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我该如何面对你,那些忘记我的亲人



我有一个表妹的爷爷,患上了老年痴呆症,他人很好,开着一个小诊所,一生治病救人,是名党员,还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地下情报员。

我小时候每次去他家玩,他都会笑眯眯的给我拿小零食吃。

后来,他不认识我了,依旧每天笑眯眯的。

他去世的时候已经八十多岁了,我当时只有十几不到二十岁,没有太深的感触。

直到有一天,我发现,我长大了,我的父母也在变老。

我开始害怕了。

如果有一天,他们也不记得锅里烧着的水,找不到回家的路,甚至认不出我是谁了。我该怎么办?




于是我迫不及待的找相关的书来看,《大脑》也好,《阿尔兹海默症》也好,其实都不是为我自己而看,基础脑知识科普的重要性我已经在《大脑》里写过了,那本书更多在跟我们讲述大脑的构造,以及有可能造成大脑损伤的因素,以期达到尽量避免的目的。

而这本,更多是在为我们科普阿尔兹海默症的形成、诊断与日常陪护。

看这本书最大的一点感触,是原来我一直有一个思维误区,阿尔兹海默症=痴呆症=傻。

看完这本书我才知道,不是的。这不过是我们对痴呆的刻板印象罢了。

事实上,阿尔兹海默症患者是对外界事物有感应的,他们依旧有属于自我的独立意识、维持自尊的基本需求以及属于自己本身的生活方式。




而我们在日常中对陪护阿尔兹海默症患者有着太多的行为误区。

比如:欺骗诱哄/剥夺权利/像对待小孩一样/排斥/无视/斥责/嘲讽/轻蔑等等行为。

这些都是会把我们与病人间的距离越推越远的行为。

或许他们每次的脾气都不是无缘无故而发的。

在书中我还了解到了一种特别的认知障碍,叫做“面孔失认症”,我才明白,原来有些人,他们可能不是不认识你了,而是他们已经识别不出来面孔了,他们记得你也知道你,但他们辨别不出面孔,无论是熟悉的还是新的。他们甚至在照镜子的时候连自己都认不出来。

当然,还有“失用症”和“失语症”等等。

书中科普内容很多,但我更想说的是这本书带给我们实际生活的意义。




我无数次在影视作品中也好、日常生活中也好,看见过被家里患有痴呆症的老人逼到崩溃的儿女。当一件事情说了八百遍对方依旧不记得的时候,真的很难做到不生气。

这本书,更多在教我们如何站在患者们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以至于能把心态放平和,从而做到更好的陪护。

当然我们也知道当今社会节奏有多快,而我恰好处是独生子女的一代,在未来我面对的实际情况是,如果我不婚,一托二,结婚,二托四,生子,二托五/六/七(当然这对我来说不太可能)。

不上班就会失去经济来源,我们只能在生活之中努力挣扎寻求一个平衡点。

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而老年痴呆一般是在65岁以上最为常见,发病率可以达到4%到7%左右,年龄平均每增加六岁,患者的发病率可能就会升高一倍,年龄是老年痴呆最常见的危险因素,而这个因素,我们无法避免。

其它病因目前还尚未明确,所以我会说这本书的科普意义远不止于简单的诊断与治疗,更多是在告诉我们——如何面对。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