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几天走在路上,发现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
当你跟在别人后面走路,特别是眼睛盯着别人的脚步时,会不自觉地调整自己的步伐,以求与别人的相一致。
即使心里知道明明没有这个必要,但不知道为什么,脚下的行动总会露出刻意的破绽。
原来,有时候身体也是很诚实的,甚至是很盲从的。那种不经过大脑过滤的盲从与一致。
那天,刚好给自己在图书馆换了新的座位。
每个学期,自己几乎都会固定坐在同一个楼层、同一个位置。
但不同的学期又会有变化,这种变化是依据阅读的目标、生存的境遇、以及阶段性的情绪而定。
其实完全不必要这样更换自己熟悉已久的座位,像这样的想法已经成为一种过去式。
后来,却发现,不同的地理座位由于书籍的种类、数量、装帧摆放,会在某种程度上决定自己的心情,甚至是思维趋向。
我现在所在的图书馆,二楼诗歌、散文、摄影、传记、小说等领域占据了大头部分。
每次看书空隙,总会不自觉地一遍遍走过那些书架,一目十行地翻看那些装帧设计较为赏心的书目。
这样,心情都跟着跳跃起来。
二楼靠近书架最右侧的一排排座位设置比较空旷,而靠书架左侧的座位区域相比之下就较为狭窄,但有一种人群相依的感觉。
有一阵子,情绪起伏不定,总会时不时地冒出很多无法抑制的紧张、焦虑、以及克制不住的孤独感时,我会坐在书架左侧的位置。
看着身边座位上皆是几乎和我差不多的学生,便会很安心。
2.
最近这些日子,我将座位移到了更上的楼层,书架最右侧的位置。
靠近我的一排排书籍,有管理类、教育类、商业类等等,都是一些较为实践性的阅读。
在这样的氛围下,感觉写那些让人头脑迂回曲折的论文都会有条理且脉络清晰些。
楼层的不断搬移,位置的不同移动,让我开始相信,其实也许冥冥中是有磁场一般的无形物质存在的。
你所处身的范围、领域、空间都有属于自己的能量气息,就像一本本书籍,摊开一页页文字,或婉约、或温柔、或刚毅、或果断。
同样地,地理位置也会有这样的特点。
每当我觉得离自己阶段性的目标还很遥远时,就会想方设法地让自己全身心地处于那种目标将要抵达的环境。
阅读针对性的书籍、靠近与目标有着某种关联性的实体场域。
3.
记得去年为将要毕业的师姐在图书馆三楼拍照,她把我带到平时自己学习看书的座位。
旁边是一排排地理以及物理学的书架。
她熟练地走到某一书架中间,拿起其中一本书,对我说,你知道嘛,我今年的毕业论文,里面有一个“六自由度”概念的提出,就是当时我在写作没有思绪的时候,在这些学科书籍中,偶然获得的灵感。
听到这话时,一时间感觉到某种巧妙地相似性。
师姐是学理论的,毕业论文与VR电影理论有关。
按理说,这些是和理科类的知识没有丝毫的相关性,但关键理论点的提出,无意间却借助了平时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某种东西。
那天,我在那排书架边替她拍了照,仿佛可以想象在不久之前的她,在这些书架间一本本翻阅书籍的场景。
4.
有时候常常听人说,人要保持初心,不要忘记自己一直的目标与追寻。
但日子过得越来越久之后,发现这真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太多太多的东西,会磨损人的信念,一次次的事与愿违,一次次的言不由衷,一次次的违心之举,一次次的计较与不甘。
往往面对这些所谓的“成事在天”的处境,越来越觉得,有时候坚持某一种信念,坚持某一种生活,坚持达成某一种目标,不仅需要精神向度的纯澈与干净,同样也离不开实体性上的努力。
为自己创造一个与坚持的目标所相契合的场景空间,阅读让身心愉悦的书籍,奔赴一场期待已久的约会,甚至寻一个日子,漫无边际的发呆。
这些看似不经意间的行动,其实有时候在你走着走着,感觉快要迷失时,是会拉你一把的。
就像现在的我,在图书馆的方寸空间,会为自己找到一个正正适合的座位区域。
在这样一个起码身体感觉还不错的空间里,去为某种期望已久的东西,去付出最大限度的投入与执着。
这样,就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