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说远亲不如近邻,那么至亲呢?
若说远亲不如近邻,是因为远亲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长时间联系不上,感情自然不深,而隔壁邻居抬头不见低头见,有什么困难大家互相帮衬着,日久生情,感情甚至超过了远亲。
荞麦和美华一家就是这样,两人从结婚起就是邻居,两个孩子一样大,丈夫在一个教研室里,都是小年轻自己带孩子,热情有余,经验不足,于是互帮互学,在紧张忙碌的生活中走过了人生的美好年华,那感情之深厚,用美华的话说是不是亲兄弟胜过亲兄弟。
那年荞麦生病,美华忙前忙后,送汤送饭,陪伴荞麦一家走过人生最灰暗的日子。前年美华买房,急需一笔资金,听到消息荞麦二话没说,到银行取出十几万凑上,有的存款条即将到期,直接损失了几千块也在所不惜,帮助美华度过了难关。这样的感情,在这个利益至上,物欲横流的浮华时代真是少之又少了。
荞麦从小随父母生长在外地,因为不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在当地没什么亲戚,看见别人家过年过节七大姨八大姑的好不热闹,心里不免滋生向往,加上父母时常描述的口内老家的风土人情,让她的想象长出了翅膀。
大学毕业,荞麦义无反顾地选择到南方工作,她喜欢那个风景秀美,吴侬软语的地方。荞麦工作的单位离奶奶、叔伯们生活的地方很近,可以经常走走亲戚。满以为子孙满堂的奶奶家一定是其乐融融、活色生香的景象,没想到想象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奶奶家住在村子最西头,并排三户紧挨在一起,自东向西分别是大伯家、二叔家和三叔家,奶奶寄住在三叔家的西厢房里。
荞麦不明白农村老人的生活处境怎么会这样:八十多岁的老人自立门户,自己照顾自己,虽然和三叔一家住在一起,却好像是零交流。三个兄弟家关系紧张,二叔和三叔家不来往已经多年,这里面的关系在以后的岁月里,在妯娌们的口角谩骂和说三道四中,荞麦终于有些明白:也许是奶奶曾动用关系帮大伯和三叔找到了工作,而二叔当兵退伍后一直在家务农;或许是大伯、二叔家有儿子,而三叔家只有两个女儿,被骂了“绝后”;或许是二叔家的子女上学成绩好,都有了出息,找到了好工作。于是,虽然贵为亲兄弟,猜忌、嫉妒、指桑骂槐、鸡飞狗跳的事时有发生。
记得三叔家的姑娘出嫁,荞麦去出份子,趁机到二叔家看看,没想到二婶板着脸说了很多难听的话,大意是荞麦厚此薄彼了,听得荞麦一头的火直往上窜,发狠再不往那个地方去了。
三家关系融冻是在外婆八十八岁无疾而终的时候,为了办丧事三兄弟才口不对心的坐下来,这边才商量着事,那边却大声吵起来了,原来二叔想把老娘的丧事办的体面些,大伯不同意,因为大伯家的经济不宽裕,拿不出那么大的启动资金,几句话不和,在灵堂就吵起来了,最后还是按照普通标准草草办了事。看着哭天抢地的他们,想想奶奶最后的日子,荞麦不知不觉地流下了眼泪,不为奶奶的逝去,更为奶奶活着的时候。
其实不只是老兄弟几个,堂兄弟姊妹几个从小到大关系也不亲厚。荞麦的感觉是有事的时候偶然联系一下,事过境迁,十几年不见都不想。去年年初四,房族中有人请客,荞麦和大伯、大妈以及大伯家的儿媳、孙子同桌,吃到一半,大伯家的南京儿媳请女主人介绍一下大家,言语间流露出她竟然不清楚自己和荞麦是什么关系,直到大伯做了详细解读才明白,原来荞麦和自己的孩子他爸是嫡亲的表兄妹,可见这家人平时压根没当这个表妹的存在吧。荞麦自己都觉得无语了,这就是所谓的至亲啊。
荞麦到叔伯家去的次数越来越少,每逢过节,妈妈问起来,总是找出种种借口搪塞过去,心里想着若是远方的父母目睹了这一切,不知会作何感想。
生活在原生家庭的老人、子孙辈如何和谐相处?这样的家庭走出来的年轻人又如何与人相处呢?这是一个复杂的,封建社会就存在的人文伦理问题,荞麦这一辈是找不到答案的。好在荞麦已经长大,不太容易被他人描述的美丽表象所迷惑,她的朋友圈人很少,却很真,如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