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一面被不断擦拭的镜子
“历史是什么?”唐太宗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然而,更为人所熟知的,或许是那句带着几分戏谑与深刻的论断:“历史是一个被任意打扮的小姑娘。”此语虽非胡适先生原话,却精准地捕捉到了历史叙事在流传与接受过程中所面临的核心困境——主观性的深刻烙印。历史并非冰冷客观的既定事实集合,而更像是一面被后世不断擦拭、调整角度甚至有意扭曲的镜子,映照出的往往是“打扮者”自身的面貌与诉求。
首先,历史之所以能被“打扮”,根源在于其本身的“叙述”性质。我们所接触的历史,并非过去本身,而是基于史料(文献、文物、遗迹)的建构与叙述。史料本身即是不完整的,犹如巨大拼图的零星碎片。而史家的选择、编纂与诠释,则不可避免地融入其个人的价值判断、时代局限与情感倾向。司马迁著《史记》,自成一家之言,充满了文学的激情与个人的褒贬;历代官修史书,更是笼罩在皇权与正统观念的框架之下。从这层意义上说,任何历史书写都已是一次初步的“打扮”。
其次,“打扮”历史的最强力之手,常源于现实的政治权力与意识形态需求。乔治·奥威尔在《一九八四》中直言:“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胜利者书写历史,已是常见的现象。王朝更迭,新朝为论证自身合法性,往往会对前朝历史进行删改、丑化或重塑。特定时期的政策需要,也会促使历史人物与事件被重新评价,或奉上神坛,或打入尘埃。这种“打扮”并非简单的粉饰,有时是彻底的改造,旨在让历史服务于当下的政治目标,塑造集体记忆,巩固统治权威。
再者,民族情感、文化认同乃至社会思潮,也共同参与了对历史的“梳妆打扮”。每个时代都有其主导的价值观和关注焦点,这会像探照灯一样,照亮历史的某些角落,而将其他部分置于阴影之中。例如,对同一历史人物,不同时代因其精神需求的不同,可能强调其不同的侧面。全球化时代,对文化交流史的重视,可能掩盖了历史上激烈的文明冲突;而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时,历史上的英雄叙事与悲情叙事则会被格外凸显。历史在这种语境下,成为构建集体认同和凝聚人心的工具。
然而,承认历史能被“任意打扮”,并非意味着我们可以陷入历史虚无主义,断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便否定了寻求真相的可能。恰恰相反,认识到这一点,正是我们接近历史真实的第一步。它警示我们,对待任何历史叙述都应保持审慎与批判的态度。历史研究的进步,正体现在不断发掘新史料,采用新方法,挑战旧有成见,通过多元视角的交叉印证,尽力拂去“打扮”的脂粉,窥见那“小姑娘”更接近本真的面容。
结论而言,“历史是一个被任意打扮的小姑娘”这一比喻,深刻揭示了历史认知中的主观性困境。它提醒我们,历史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个充满对话、辩驳与反思的动态领域。我们的责任,并非徒劳地追求绝对客观的历史,而是清醒地意识到各种“打扮”的存在,培养历史的思辨能力,在不断质疑与求索中,努力接近那更为复杂、也更为真实的过去。唯有如此,历史这面镜子,才能不仅映照出他者的形象,更能帮助我们看清自身在时间长河中的位置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