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阳志平的公号文章《如何建立好的学习习惯系统》,里面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王阳明作为一个书生,之前从来没有打过仗,但打仗却能够每战必胜,为什么?
01 圣人所以为圣
从一般人的角度来看,解答无非以下几个:
一是因为王阳明是个圣人,天赋异禀。
二是因为王阳明德行好,感召众人。
三是因为王阳明读书多,能够活学活用。
原因一把王阳明看作异类,假设我们与他不一样,让我们失去了从他身上学习的机会。
原因二经不起推敲,历史上德行好的人太多了,但大多数平庸无能,能立德又能立功的人却屈指可数。
原因三初看不错,但却大而化之。读书多或许是个原因,但中国本来就不缺读书人,读书多与立功之间应该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关键是后面半句,活学活用。怎么才能做到活学活用?格物致知吗?
阳志平文章中提出一个很好的观点:“压力测试”。王阳明通过讲学的方法,对自己的理论进行大量的“压力测试”,确保自己面对客观世界的正确性,而非理论的自洽。所以,他能够应对真实世界的挑战,领兵打仗做到每战必胜。
02 为什么关键在于压力测试
格物致知是对的,但如果只是自己格物致知,那你根本不知道自己致得的“知”是不是真的有道理,是不是真的正确。
实际举例来说,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要讲诚信,对吧?
那么是遇到每一个人都要讲诚信吗?在街上遇到陌生人,问你: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上什么学校,住在哪里?你很诚实地把自己的情况说给他听了,也许你就直接被陌生人带走,卖给人贩子了。
看,这就是不能活学活用的道理!
在真实的世界中,原则无论怎么正确,都有应用的情境,离开了那个情境,就不适用。换言之,所有的道理都有无数不同的用法,如果你坚持那个唯一的、看似正确的用法,那结局一定会很悲惨。
那么,怎么样获得各种各样情境下的正确应用方法呢?实践,就是自己亲自试试,看这个方法可行不。
但也存在问题:其一是时间精力不够,情境太多,无法一一试验;其二是有些情境不可得;其三是有些情境太危险,比如打仗,一次失败则身危。
于是,退而求其次,采用众人智慧给自己的理论补足——讲学、辩论、讨论,通过给自己极大的“压力测试”,让自己真正了解在什么情境中可以怎么应用那些道理。
王阳明非常清楚,“压力测试”是自己真正成圣的法宝,也是唯一不可丢弃的法宝,于是开始了他的讲学之路。
王阳明的弟子钱德洪感叹:“平生冒天下之非诋推陷,万死一生,遑遑然不忘讲学”。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阳明同学是冒着生命危险,也不忘讲学啊。
03 圣人之道可学
今天同样有聪明人,也擅长于压力测试。
比如,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当代的投资大师,其睿智为许多人崇拜。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如果我要拥有一种观点,如果我不能够比全世界最聪明、最有能力、最有资格反驳这个观点的人更能够证否自己,我就不配拥有这个观点。
比如,桥水联合基金总裁雷.达里奥总结了一个自己的原则:对观点进行压力测试,把我认识最聪明的人找来帮我挑毛病,找出我观点中错误的地方。
他们都获得了真正的智慧,而不仅仅是世俗的成功。
这一切都说明,圣人之道可学。
以往我们以为牛人们之所以厉害是因为学得多、看得多,或习得多,但最终发现这一切都只是原材料,只有当你加大压力,把学到的东西压榨出金黄的油来,那才是真正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