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一个好的老师毋庸置疑会对学生的成长乃至一生都发挥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幸运的是,在我的生命中就有过这样几位对我影响至深的老师。近几年看过的电影中,给我印象比较深刻师生题材的电影有两部,一部是印度电影《嗝嗝老师》和于谦老师主演的电影《老师.好》。我所遇到的老师们虽然并不像电影里的老师那样闪耀着至纯至善人性的光芒,但却能深深让我感受到为人师表的责任心、使命感以及对学生深沉的关爱。
我的高中语文老师
最早对我产生影响的一位老师是我的高中语文老师,他也是我高中三年的班主任。如果用“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来形容他是再合适不过了。我至今仍能够清晰地记起他的容貌。他的个头不算高,中等身材,带着一副宽框的眼镜,儒雅而博学。记忆里的他总是笑眯眯的,对待学生的态度非常的温柔和耐心。对我们只有语重心长的教导,少有苛责,更没有什么发火的时候,是一位非常合格的语文老师和班主任。
但对于我,他的影响远远不止于此。可以说,他间接改变了我的命运。我也是多年之后才理解了他作为一个师者的苦心和高瞻远瞩。
这个命运的转折点发生在高二,正赶上文理分科的分水岭。作为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重点高中,我们的班大部分的学生都选择了理科,而他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这个理科班的班主任。
但自小迷恋文字和偏好历史的我却在这个节骨眼,动了学文科的心思。他得知以后,先是找我谈了话,痛陈利弊,说服我继续留在理科班。随后,他又说服了我的家人让我接受留在理科班的事实。那时的我,其实尚不能理解这个选择的重要性,也没办法坚持自己的想法。文科班在我们这个省重点学校只是少数,学校的荣誉是靠理科班才能得以维持的。于是,我只能在他和家人的双重压力之下继续选择留下。
然而,我的内心是非常抗拒这一选择的,并开始了反抗。我先是向家人和学校立下了军令状,如果我去了文科班,一定刻苦学习,非北大不上,试图让他们把我调到文科班。但显然,他们并没有理会我这一小儿科的做法。我“上书”多次也并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年少的我第一次理解了什么叫真正的“无能为力”。
为了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抗拒,我高二一整年的厌学心理非常严重,加上高二的物理、数学我真的也学不好,我的成绩从高一最好时班级10名左右一度下滑至40名之外(全班50多人)。除了我自己喜欢的语文之外,其他的科目成绩都差强人意,物理还曾经考过不及格。
到了高三,眼看高考仅在咫尺,我的反抗和斗争也没有发挥任何的作用。我只能以理科生的身份参加高考,我只能接受这个现实。那么就奋起直追吧,至少能让自己上个大学吧,不能选择文理,那至少可以自己选择大学的专业。把分数提上去,才能给自己更多选择的机会,这是我当时唯一的动力。
所幸的是,最终高考的成绩还不错,虽然离自己的预期差了一些,但至少在一本线之上,我已经很知足了。在所有能选择的理科专业中,我选择了医学,一部分是受到父母都是医生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我认为医学是所有理科专业里最具有文科性质的学科,学医至少让我可以远离数学、物理这些复杂又高深的公式。
5年的临床医学本科+3年的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生涯让我身上的“文科细胞”死亡了大部分。我培养起了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浪漫、文艺、文学、历史这些字眼离我已经很远很远了。医学学习生涯结束,我并没能按照父母的愿望进入医院,而是选择成为了一名医学编辑(这次的选择又是一部分尚未杀死的“文科细胞”作祟的结果,因为听起来还是可以做一些文字工作的)。但基于很多原因,我的医学编辑生涯也仅仅只是维持了一年多。我便进入了医药企业,开始了正式的职场生涯。
回顾这一次次的选择,我认为,最初的文理分科的选择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一次,这一次的选择决定了我人生的主基调——人,应该是理性的,逻辑的。现在的我也很享受这样的生活和人生。
因此,我对高中班主任有很多很多的感激,我很感激当初他替我做的留在理科班的决定,很感激他没有理会我小孩子气的“抗争”,很感激他三年中都一直让我做他的语文课代表,并给了我一些普通学生没有的“特权”(比如让我给同学出作文题,给我的作文打高分之类的)。
然而,毕业至今已有15年余,我却没有再回过学校一次。好几次的高中同学聚会我都错过了,也没能亲自再当面去感谢过他。这是作为学生的我的一个遗憾。我想,也许等我的孩子大了之后,我会带他们回去,自豪地告诉他们我曾经有过这样一位好老师,也会告诉他们要好好听老师的话,老师是会永远爱着自己的学生的。因为,这就是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