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的故事
推荐阅读:汪曾祺《昆明的雨》、刘湛秋《雨的四季》、高风《金黄的的大斗笠》、佚名《春雨》,蒋捷《虞美人・听雨》韦庄《江南好・人人说尽江南那好》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杜甫《春夜喜雨》
音乐kiss the rain, rain and tears
对雨的深刻印象应该是源于我上小学四五年级时,那时候妈妈做夜宵,需要每天晚上出摊。每天下午三四点钟,妈妈就开始要收拾收拾去黄土坑,傍晚的天还没有暗下来的时候,就已经和舅舅或者小姨,在马路旁边,撑开大排档的大红色顶棚,推着一个又大又长的推车,上面可以放锅和各色菜品,将三四张折叠桌椅撑开,摆放好。然后看着川流不息的车流与人群,期待客人的到来。只要是晴天,妈妈都要出去摆摊。这一时期的我,特别热爱下雨天。因为下雨天,妈妈就可以在家陪我了。偶尔有那么几个晚上,妈妈也会突然回家了,因为下雨了,无法出摊。妈妈的回家,给那时候的我,带来莫大的惊喜。小孩子从来不关心生活,只关心妈妈是否能陪伴他。我甚至期待,每天都是下雨天,雨的声音是那么动听,下雨天会因为妈妈的陪伴而变得很幸福。那是我童年时期中仅有的一段,期待雨天的日子。
还记得小时候的夏天,特别热衷于钓小龙虾。酷暑的中午,趁大人睡觉时,悄悄的拎个塑料桶和竿子就出门了。就连下雨天,也不例外,带把伞就是了。至今记得,我就那样一手撑着伞,一手握着竿,站在河沟边,雨点滴在水面上,漾出一个个小圈圈。下雨天,小龙虾好像也格外的多,全都冒出来了。
雨天,打着伞,穿着雨靴,走在泥泞的土中,沾满了黄色的泥巴。有时候雨靴中也会不小心灌进了一些雨水,袜子湿了,走在路来咕噜啪啦,黏不拉几的,这些曾是小时候的我极为厌烦的。回家后,赶紧脱下雨靴,让脚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而今,一眼望去的水泥或柏油马路,下雨天,也再也没有穿过雨靴了。马路上的排水系统很好,几乎没有太深的水洼,即使遇到了,你也可以换个地方走。此时,很想光脚踩在泥巴上,但已经没有泥土可供踩了。
下雨天,其实就是老天爷在给人类放假。此时的你,应该放下手头的工作,去窗边看看雨水落下的样子,听听雨滴下来的声音,给自己一段惬意的时光,阅读、睡觉,或者做一些其他你喜欢的事情。所以每到下雨天,我就懒洋洋的什么也不想干。
春天的雨
似乎写雨的声音的诗文更多,雨也更适合听,不同的季节不同的雨声,不同时期,听雨的心境也不同,甚至三月的雨和四月的雨声音都是不同的,大雨和小雨也各有各的声音。滴在土地上和滴在池塘里又是不同的声音。
《春雨》(春雨沙沙,春雨沙沙,细如牛毛,飘飘洒洒。飘在果林,点红桃花;洒在树梢,染绿柳芽;落在田野,滋润庄稼;降在池塘,唤醒青蛙。)是小学课本上的一首诗歌,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将春雨的形态用简洁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绘了出来。
唐末五代词人韦庄的《菩萨蛮・人人说尽江南好》(人人说尽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在摇曳的小船上,听着雨声入眠,多么惬意。
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同样写的也是春雨。怪不得人们说“春雨贵如油”,春雨不仅滋润了大地万物,而且在诗人的笔下的形象也都是惬意与闲适的。
而杜甫直接表达了自己对春雨的喜爱:《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雨是可爱的、喜人的,轻轻柔柔的。
秋天的雨
再后来读到雨,是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其实初中的我,对这首诗的印象并不深刻。而在阅读《红楼梦》时,林黛玉提到自己最喜欢的义山的一句诗是:“留得残荷听雨声”,因为黛玉的这句话,荷塘里的残荷似乎也变得美起来了。
蒋捷《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在人生的三个阶段,听到的雨声也是不同的。少年时时期,沉迷于灯红酒绿,这时的雨声应该是畅快淋漓的。壮年时期,阔别故乡,如离群的大雁,只能在西风中发出哀鸣。暮年时,看空世事,僧庐下听雨,多了一份空寂。在张恨水的小说《金粉世家》中,男主人公金雁西的名字应就出自“断雁叫西风”。而女主角冷清秋的名字出自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雨则是:“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秋雨就如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是沉重的,残缺的,万物凋零之际的秋雨,只会平添萧瑟与无奈。秋雨亦如人生的暮年,淋漓之处尽是老破小,满是伤感。
愿我们遇到的雨,听到的雨,都是愉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