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回忆(一)
——家乡水池边的大柳树
作者:奉法如天
2020年11月21日
我出生在一个山区的农村,我所在村子对于我们这个全山区的县区来说,可以说得上是平原了。因为在山区平坦的地方很少,大都是沟沟坎坎的,很少能像大平原那样有一块大的平地。在深山里边,人们盖房子想找块平地,都也很费事。所以有一点稍微平一点的地方就感觉是平原一样,也能盖很多的房子,所以,我出生的这个村子在当地算是很大的一个村子了。
这里的人们可能都希望平坦一点吧,所以这里的人们给孩子起名时,很多都带着“平”字。比如国平、风平、五平、田平、王平、玉平、海平、中平、瑞平等等。
我们村子四面环山,村子西面和北面还背靠着大山,尽管这样,我们也觉得自己是生在山里的“小平原”。这个“小平原”,它就像一个洗脸盆一样周围都是山围着,中间有一块地方还很平坦,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盆地吧。我出生的村子,就坐落在这样一个环境中。
离我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很大的水池,水池边上长着一棵三、四个人撑开手臂也抱不住的大柳树。这棵柳树斜长在水池边上,因为它是垂柳,枝条都是倒着向下长的,所以它的很多枝条都垂了下来,伸到了水里。这棵柳树由于非常之大又长在水边上,自然下面有很多荫凉,所以到了夏天的时候,就会有很多的村里的人,到这里来乘凉聊天,我就是其中的一个。
这个水池有很多年了,具体多少年也没有哪个人说得清,这是村里为了生活用水,人工挖的一个储水池。由于我的家乡过去很穷,加上这里是山区又比较干旱,所以村里人们连吃水都非常困难。到了天旱的时候,人们为了做饭用水,还得走好几里地去挑水吃。那时候生活很不易,挖这个水池的目的,可能就是为了村里生活用水吧。
水池的水主要来源于天下雨时,从街上流进来雨水和困(音)山水,由于是山区,所以村子里人们大都有养牛、养羊、养猪、养鸡等等的习惯。每逢下雨时节,街上流着夹杂着羊粪、牛粪、鸡粪、猪粪、树叶等等东西的雨水,直接流进了水池里面。进入水池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澄清,人们就可以用它做饭、洗衣等等生活之用了。
记得我还不太大的时候,家里有一个水井,由于怕水井里的水不够用,便在每天放学后,就担着水桶到大水池里面去挑水,然后把挑来的水倒入家中的水井中,以备不时之需。
小的时候家里很穷,生活都非常苦,平时吃饭也没有什么像样的饭食,都是母亲做的当地叫一 种“抿节”的面食,几乎每天中午都是吃着这种饭食。“抿节”主要是以玉米面加上一点点白面为主要原料,加白面的目的除了为了好吃之外,还有粘合剂作用,因为玉米粘性小不容易粘在一起。母亲在做“抿节”时,会在锅里面煮上点儿白萝卜或者白菜什么的,等母亲用“抿节”床子将抿挤在锅里面时,稍微煮一小会儿,然后再向铁勺子里面倒上一点点儿油,然后再把铁勺坐在火上热一下,再趁热儿放入葱花儿,只听到“唰儿......”的一声就连油带葱一块倒入锅中。然后再放上盐,就可以吃了,母亲每次都是先给父亲盛上一大碗,接下来就是给我也盛上一大碗,我便端着大碗急匆匆地跑到水池边的大柳树下面吃了起来。
在大柳树下吃饭的还有很多的小伙伴儿,基本都是差不多同岁的孩子,吃的饭食也大致相同,我们边吃饭边在水边玩耍。有的小伙伴用一木棍子做成鱼杆,再在小木棍加上一根绳子,再绑上一个鱼钩儿之类的东西就钓起了鱼。鱼钩儿也是自己做的,就是在家里大人做针线活儿用的针,在火上烤一下,然后乘着热劲儿把它弄弯,就变成了鱼钩儿。这个水池里面也不知从哪里来的鱼,我们吃饭的时候就有很多的鱼在水池边上游来游去的,如果用手一捉,也能捉住几条,好玩儿极了。
那时我们都在长身体,虽然年龄不太大,但个个都很能吃,一般小伙伴都能吃两到三碗。我每次都吃三碗饭,现在看来那三碗饭足足够现在人们吃一天,也未必能够吃得完它。
现在想起来都觉得自己是个小饭桶,没有经过那样生活的人们,一定觉得那样生活很苦,好像生活没有快乐。但那时我们从来也没有觉得苦,反而倒觉得非常快乐,一点都没有苦的感觉,每天无忧无虑,整天就是想着没事的时候去哪里玩。
那个年代也没有现在这么多玩的地方,说去玩,其实就是跑到地里或者山里哪个地方,学着在电影里面看到的八路军样子玩打仗了。我们跑着、追着、打着、闹着,浑身上下都弄满了土,脸上也粘满了土,这些我们全都不管不顾,玩累了,就在地上一躺,歇上一会儿,开心极了......。
写于2020年1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