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上海读的大学,工作了一年后考研又来到北京继续读硕士,我喜欢这些便利的大都市,她给予我们无限的资源、无限的挑战、和无限的可能。我的家乡在江南水乡的一个小镇上,那里空气质量好,四季常有绿色,离佛教圣地九华山很近,离风景优美的黄山也很近,山脚下沿线还有西递宏村。
家乡很美,美到不舍得离开
研究生报名前,我在家待了整整四个月。那时候已经离职了,又想借着四个月在家待着的日子把驾照学了,于是除了做了一些网上的兼职,我没有找实习,而是选择了在家待着。每天吃完晚饭,我会和爸妈一起去散步,走到这个水库的时候总是被这里的美景感动到。
大学快毕业的时候,妈妈给我发过一个家里县城事业编招考的目录。我打开来下载好,看了看对她说没有感兴趣的岗位,我也不想回家里工作,直接拒绝了。虽然现在每每因为很多事情很累的时候会冒出一种念头,干脆回家吧,干脆回家找份工作吧! 但是那份纠结劲头一过,也就打消了这些念头。
对于我来说生活还是很温柔的,毕竟我还没有经过的事情太多了,但是就目前的我而言,我有足够的理由不回家乡。
时代都在进步,我们怎么能后退?
我上的高中在2017年就要被拆掉,合并到县里组成更大的中学。好的资源总是集中在比较发达的地方,生源也是一样。我念高中那会儿,一个年级10+个班级,每个班级60+个人,现在每个班级人数不到50,班级总数不超过6个,没有生源注定没有升学率,节节败退是必然的。如今学生有更多的选择,自然会择优选择,因为家长们在培养孩子上愿意花更多的钱。
这是时代的选择,实际上我们县好几所省重点中学已经连续10年没有清华北大录取的学生了(我知道这不代表什么,但是从一方面反映出县城的教育质量已然是落后很严重的了)。
2006年安徽施行课改,当年开始所有教材换版本,高考开始知分录取。2009年我高中三年,上了整整两个学期不在考试范围的物理课程,那一年安徽南方的高考成绩普遍不如北方,因为北边更早知道考试大纲。信息的不对称导致我们教学的失败。我受够了在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地方生存,我想要的生活是,信息是公开的,差别只在于你自己的获取能力。
优胜劣汰,教育下滑是让我对家乡失望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点。
大城市更容易机会均等
我所说的大城市并不局限在北京和上海,很多东部地区的省会城市业发展的非常好,中部也有很多城市发展势头猛。用能力说话、用实力说话在大城市的竞争中更能得到公平对待,当然关系户、空降兵仍然非常多,但是相比于小城市中的亲戚和关系网,大城市中人情冷漠的背后也给了无数有实力没有背景的人一个发展、成长、翻身的机会。这里相对公平,这些个城市也相信“越努力越幸福”。
资源丰富
用政治课上经常用到的一句话说“我国目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目前的主要矛盾。”当初背诵的时候觉得这句话拗口难懂,不知所云,其实细想一下,目前阶段以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好的资源还是集中在城市里,这里有大量的图书馆、健身中心、音乐厅、剧场,当然还有好的医院。这些资源涵盖了人从基本需求到高级需求的一切,并且都是较高标准的。所以不离开当然有理由。
开阔的眼界和吸引人的机会
用试错法过人生会花费很多时间,但是在一些城市并不需要亲身试错,从很多人的经历中就可以看到很多事情,这里给了我们去看、去听、去了解、去体验的可能。并且更多的机会集中在资源丰富的地方。最近网申的时候发现,就业岗位确实集中在一些资源丰富的城市。要想获得这些offer,必须选择一个这样的城市定居。
更容易遇到同频的人
遇见志同道合的人是人生中较为喜悦的事情之一,在不同的社群、不同的活动场合、也可以是不同的单位遇到志同道合的人的几率会大很多,当然如果你是独居人士除外。
其实我也会在很累很累的时候想,要不算了,不要跟自己死磕了。又或者用一些他们没有这样也过得很好的例子来说服自己,但是例子终归是别人的生活,自己的日子还是得自己一次又一次抉择,然后踏踏实实地实践。
其实我也很喜欢家乡那种恬静的生活,但那种生活一年过一个月也就足矣,毕竟我还是个少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