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语
前段时间拜读了温家宝同志的《地质笔记》一书,触动很大、收获很多。深深为其严谨的工作态度,坚定的地质操守,不懈的学习精神,执着的理想追求而感动、钦佩、叹服。
回想温家宝任总理期间,尽管坊间褒贬不一,但正如他在退任之前所言:“知我罪我,其惟春秋。”笔者通过对温家宝同志青年时代求学、生活、工作,尤其是在甘肃从事地质工作期间的经历的梳理、回顾,从中获取一些可供当代青年学习借鉴的宝贵经验和财富。
壹——风声雨声读书声
在南开中学时,温家宝就如饥似渴地读书。从中外历史和文学作品中,他获得了很多新的知识,也认识了学校以外的世界。他经常以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为榜样,把他们作为指引自己前进、克服艰难险阻的灯塔和力量。在阅读中,他联系社会、思索人生,想着社会发展的道路,想着自己将来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1960年,17岁的温家宝高中毕业,考入北京地质学院。命运似乎和他开了个玩笑,开学没多久,他就患上了肺结核,休学半年。学地质再度患肺结核,又要休学半年。因此,他的大学比别人多读了一年。当时正值困难时期,身体本就虚弱,再加上经常吃不饱,对他打击很大。为了防止传染给其他同学,他又被学校安排住在隔离室,当然也不能上课。
虽然是住在小屋里、病房里,没有听课的条件,但他从未放弃学习,靠着自学和钻研,该学期的所有课程,都得了优秀。之后,他又坚持锻炼,随着身体的慢慢恢复,他把每天的自学时间从四小时逐渐延长到八小时。他后来回忆说,“我把别人的睡觉时间拿来读书,晚上回宿舍,同学们都睡了,我总是读到最后熄灯。睡到半夜起床,又开始读书。那时候我没有手表,大约是早上两三点就起床了”。就这样日复一日,五年时间悄然过去,临近毕业,他的结核病才算彻底好了,但是36门功课有35门都获得了优秀。
由于成绩优异,表现突出,温家宝1965年本科毕业时被保送本校读研。
温家宝从进入大学校园那一刻起,就明确了要更多地思考社会和人生。因此,大学期间,他并不是一味的啃课本、读死书,除了学好专业课程以外,他开始大量地阅读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书籍。他说,在大学时50%的时间读教科书,应付考试;50%的时间读课外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他十分重视实践锻炼,在1963年夏和1964年夏,分别到秦岭和嵩山作生产实习,进行地质测量。大学五年,他还5次参加北京周口店教学实习。实习期间,他吃住都是在老乡家里,切身体察了山区农民的真实生活。他说,“我对他们了解得愈深,感情就愈真,觉得自己的责任就愈重。那时,我常常自我勉励:一生将以高山为伴,不断探索和追求,努力攀登科学高峰,做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贰——祁连山下烽如月
1968年初,25岁的温家宝研究生毕业。他的理想就是希望能到边远的地方去,这并不是热血青年突然间的心血来潮,而是他向来的夙愿。早在三年前,本科毕业时,温家宝就曾经写过两份血书,志愿到西藏去。但是后来学校留他做了研究生。现在,他结束了8年的大学学习生活。即使有留在北京的条件,他毅然决然选择了远赴西北。
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温家宝告别父母,挤上了从北京开往兰州的列车!他的行李,除了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还有两个装满书籍的小木箱。后来,就是这些书籍,陪伴他度过了无数个茫茫黑夜。
兰州报到后,他被分配到地处酒泉的第二区域地质测量队(简称区测二队)。
酒泉市,古称肃州,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西端的阿尔金山 、祁连山与马鬃山(北山)之间,相传因汉朝名将霍去病在此地倒酒入泉而得名。酒泉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种齐全,是名副其实的矿产资源大市。区测二队的队部坐落在酒泉南稍门外、北大河旁,从那里可以望见祁连山。
当年全队正在“停产闹革命”,所有的人都没有出野外工作。温家宝和其他新来的大学生一样,都没有下分队,集中在队部烧锅炉、参加科室学习。他被安排在后勤科学习和烧开水。过完年后,也就是1969年年初,温家宝被分配到区测二队五分队,由此,正式开启了作为一个地质队员的野外地质考察工作。
温家宝从淘沙员做起。由于聪明好学,不到一年时间,他就很快就掌握了淘沙技术。第二年,他开始参加地质填图和矿产普查工作。仅仅当了一年组员后,他就担任了小组长,而后又做大组长。
野外考察工作非常枯燥,也非常辛苦。尽管如此,祁连山的风光和大自然的奥秘,给了青年温家宝探索的勇气和莫大的精神安慰。当时,在地质考察行业内,有“遥测点”的说法。所谓“遥测”,顾名思义,就是为了避免攀高山、走远路,通过望远镜将看到的地质现象进行描述,再根据观察点周围的地貌特征在地形图上定点了事。但是温家宝没有这样做,他从未定过一个“遥测点”。他在书中写到,“我的良知不允许我那样去做。我决不能偷懒,否则我将痛苦不可释。”“我深知,世间有些路非要自己去面对,自己去跋涉的。只要有目标,即使路再长再远,山再艰再险,也得咬紧牙关走下去。”
野外考察随时也会面临危险,有时甚至是生与死的考验。有一次,温家宝骑着牦牛涉险过河,行至河中间,连牦牛也站不稳,他死死抱住牦牛,下半身湿透,差点被水冲走。还有一次,小组驻地半夜遇上山洪爆发,当晚紧急搬了三次家。第二天雨过天晴,沟早已被冲变形,堆满了被水冲下的巨石,甚至还有死去的骆驼。
不管是在队部锻炼,还是在野外考察。温家宝一直坚持思考和读书。
在淘沙的过程中,他随时注意观察地质现象,“思索、分析、探求规律”。他用艰苦来磨炼意志,把野外地质工作当成对身体的锤炼,更是对意志、品格、精神的修行。每当感到劳累时,他总是告诉自己:人的体力和精力虽然有限,但不要吝惜自己,不能错过任何一次磨炼自己的机会。
祁连山的夜晚星河璀璨,苍茫壮丽。到了冬天,寒冷异常,山风刺骨,呵气成冰。在整理完当天的考察资料后,温家宝就利用这段格外宁静的时间来读书和思考。望着胡杨,他感叹其生命力的顽强,那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至于读书,那是他一直坚持的习惯。当初来甘肃时,行李中带的最多的就是书。所以,当其他队友消遣娱乐时,他都很少参与,他不愿意在这些事情上多费时间,他的空余时间,几乎都用来读书。为此,他给自己定了一个学习计划,每个冬季自学一门学科,包括物理、化学、历史、文学等。他又买了许多书,每次出野外考察时,都带上几本,有时甚至还带着英语课本。
1970年5月18日,他在日记中写到:“只有把别人玩耍的时间,都用于工作和学习,才能弥补我资质的不足,才能不空耗生命,才能在有限的生命中为人民做更多有益的事情。”
1974年5月1日,这天是劳动节,队上照例休息。下午6点,晚餐结束。他在日记中记录:“有的躺下休息,有的下象棋、打扑克。我和往日一样,总是看书。手头上的书不够,就反复读几遍。”
1974年7月17日,他在日记中写到:“在生命的长途上,我必须抓紧这每一天、每一年,刻苦地学习,努力地工作。一息尚存,我决不放弃为人民积累知识,再服务于人民。”当晚,他又重读了《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篇文章。
生活很紧张,也很丰富。
还有一个细节,也很值得我们注意。温家宝的每一次地质笔记都做的非常工整,每一次画图都极为严谨、漂亮,像印刷体一样,赏心悦目。在他看来,一个人的智慧,不仅在头脑里,也反映在手指上。
叁——学优为仕心无改
粉碎“四人帮”后,党中央提出实行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1978年12月,36岁的温家宝被甘肃省地质局任命为地质力学区测队(原区测二队)副队长、党委常委,分工主持队里生产工作。一上任,他就启动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制定完善了行政、财务、后勤等各项制度。
他在1979年1月20日的日记中写到:“我不做那种不学无术的领导者,也不做庸庸碌碌的事务主义者,而要做一个有学识、有头脑、有远见、有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因此,从一开始担任领导职务,他就下定决心要继续努力钻研科学技术,绝不放松。后来,他用行动兑现了自己的诺言。
在温家宝看来,人的价值不是用工资的多少作为尺度的,人对社会的贡献也绝不是以挣钱多少可以衡量的。地质队工作期间,他曾先后两次放弃提级。第一次是77年底,单位要提他,他写出大字报坚决让给工作多年、工资偏低的同志。第二次是担任副队长后,单位又提他,他认为自己主持队上工作,决不能先为自己考虑,又放弃机会。
温家宝的工作,地质局领导都看在眼里。1979年9月21日,他被调任甘肃省地质局地矿处副处长,主持全处工作。自此,结束了长达12年的野外地质工作和生活。
温家宝迅速进入角色,每天的工作日程安排的满满当当。他不满足按部就班的工作模式,总是对工作有着长远的思考和谋划。刻苦努力、勤于思考,是他一贯的特点。他坦言,那时三十多岁能当处长是件令人羡慕的事。但是在他看来,如果一个人没有远大理想和真才实学,没有实际经验和工作能力,除了日益增长的虚荣之外,还有什么意义?
1981年3月28日,38岁的温家宝升任甘肃省地质局副局长,开始处理全局地质业务工作。随后在4月7日的日记中,他为自己定下了4条奋斗目标:
1.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有较高的理论修养,要确立政治经济学的主攻课题,并在某一两个领域的研究上有所创见;
2.要熟悉地质业务技术,尤其是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在指导地质工作中要运用自如,在地球化学和成矿理论方面要选择课题,深入研究,力争有所成效;
3.要刻苦攻读外语,三五年内,即45岁以前要攻破英语;
4.要做一个干练的管理干部,有远见卓识、明确目标,又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要不图虚名,不骛虚声,做事要有计划,应该办的事切实抓紧,形式主义、表面文章力求避免。
为了突破英语,年近40岁的温家宝专门报了职工业余英语学习班,每周三个晚上上课。即使与一群比自己小很多的年轻人一同上课,即使课堂上因发音不准被老师调侃,他也一直坚持着。可惜后来因调到北京工作,就停止了英语学习班的学习。他在书中说到:至今,我仍为未能完全掌握英语而深感遗憾。
1982年11月初,经中央批准,地矿部调任温家宝为该部政策法规研究室主任。经过接触了解,他发现政研室的同事,业务扎实、文字水平都很高。和他们相比,自己资历浅、又是外来户,感到困难很大。很快,他就找到了解决办法。那就是,要自信,不要逃避困难,不要妄自菲薄。要有勇气,凡做一事,定要排除万难,奋力前行。
1983年10月10日,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任命温家宝为地矿部副部长。这一年,他41岁。在他的笔记本上,曾写下这样的话:“要做一个为坚持真理而不怕被打倒的人”“要敢于面对现实,勇于对人民负责,在困难面前不退缩,立志采取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这是他立下的誓言,更是他的座右铭。
1985年10月,温家宝离开了学习、工作25年的地质行业,调任中央办公厅副主任。这一年,他43岁。此后二十多年,他的职务不断调整,但他从未放弃读书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