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有空杯心态?空杯心态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逃离舒适区?非常开心的是,我今天阅读了吴伯凡老师的《认知论》。
一、书中自有颜如玉。
1.只要是舒适区,就是处于非认知状态。如果你停留在这种永远在质疑、怀疑、挑衅的状态,就会享受到一种特殊的快感和舒适感——这种状态很有诱惑力,或者说,它能够把人套牢在这样一种状态里,最终形成一种很可怕的局面——让自己成为一只愤怒的小鸟,从愤怒的青年一直活到愤怒的老年,心智上一直是一个可怜的老小孩。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你的认知周期已经结束了,没办法开始一个新的认知周期,说白了,你只完成了一次认知周期——我们要获得真正的认知,就像我们经营企业一样,需要把资产不停周转,不停挣得利润,加快资金的循环,才能够使企业快速成长。
2.人最重要的资产就是我们的认知:我们需要不断成长,不让自己滞留在青春期、叛逆期。
学习曲线:认知的“升级”和“留级”
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学习曲线。
从1到7岁,我们的学习曲线是非常陡峭的(所谓“陡峭”,是指把你“1岁认知的样子”和“7岁认知的样子”这两个点连接起来形成的直线走势)。
在这个年龄区间里,我们学会并熟练掌握了一种语言——母语,掌握了基本技能、技巧、反应方式等等。
而到了7到14岁这个年龄区间,我们的学习曲线虽然也还是陡峭,但已经显示出某种平缓:你没有再学会一门语言,对世界的认知也没有产生一种质变——这种陡峭是趋于平缓的。
再从14到21岁、21到28岁、28到35岁……我们的“学习曲线”逐渐平缓,就像进入到一种“高原效应”:从四川盆地往上走,到了青藏高原;但上了青藏高原以后,海拔高度虽然有了,但相对高度就没那么明显了——甚至连珠穆朗玛峰的相对高度也只有3000多米。
“学习曲线”从陡峭到平缓是一个自然过程,这中间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很难回到小孩子那种天然的敬畏和谦卑状态。
3.佛教把这种状态叫“空杯”:“虚心”使你心里的空间没有东西堵塞着,外面新的东西很容易进来。如果塞满了东西,哪怕那些东西并不是真正有用、有效的知识,你不把它清除出去,没有清零的愿望和能力的话,新知识进来就会越来越少。
4.推荐大家看一部英国BBC拍过的片子——《人生七年(7 UP)》。
这部片子每7年拍摄一次,跟踪拍摄了一群人的7岁、14岁、21岁……一直到56岁,记录了他们从天真活泼的小孩变成碌碌无为的大叔大妈。
我看的时候感慨良多:我们被一种特殊的地心引力牵引着不断下坠,只有少数能够抵抗地心引力的人才有可能避免留级的命运。
二、今日感悟:
1.向小孩子学习,有空杯心态,就像小孩子一样拥有一颗好奇的心去探索整个世界。
2.李笑来老师说过七年就是一辈子,看过这部电影之后会有更深刻的感受。我还是按原来的那一辈子活着,真的就是在重复原来的老路了。不要成为认知的留级生。每7年就要有一个新的标签,新的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