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号称是“装在汽车轮子上的国家”,美国人对于汽车的感情就像重庆人对于火锅一样深厚。艺术源于生活,那些蜿蜒的公路、星罗棋布的汽车旅馆以及在公路上奔走的形形色色的人自然而然地被搬上美国电影的大荧幕。在路上,驰骋的主人公选择自我自我放逐的生活方式,用双脚丈量每一寸自由的土地,他们行时高歌,醉时沉思,孜孜不倦地寻求自我,探究生命的意义。
1.《逍遥骑士》
1969年上映的《逍遥骑士》可以说是公路电影的鼻祖。电影一经上映,就在美国疯狂卖座,于当年奇迹般地拿下了2500万美元的票房,还获得了奥斯卡七项提名,并由此产生了一种叫公路电影的“准类型电影”。电影讲述的是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世界格局正处于重组之中,政治风云变幻,带动思潮震荡。“垮掉的一代”已经逐渐演化出了“嬉皮士”,他们不甘于国家的落后,信仰的缺失,把精神上的涅槃寄托于毒品、性这种身体上的“短期疗法”。
比利和怀特这两个“嬉皮士”,他们用毒品交易换来的钱当做路费,打算去新奥尔良参加狂欢节。在路上,他们经过了离群索居的波西米亚人群落,短暂逗留的数天里目睹了这个群落的自由放浪却贫困穷苦的生活。在德克萨斯州,他们由于穿着奇装异服,留标志性的长发,骑涂有稀奇古怪图案的摩托车,被警察关进了监狱,在那里,他们遇到了律师汉森,汉森深受两人鼓舞加入了前行的队伍。三人天真快乐地上路,伴随着轻快的西部音乐,仿佛生命如沐春风般美好,却被二流的汽车旅馆拒之门外。他们露宿荒野,在篝火旁畅谈自由、救赎、存在与虚无这些最为艰深的哲学与宗教命题,但讽刺的是,就在他们为了追寻自己存在的价值时,当晚就被当地歹徒袭击,汉森死在了这个谈论自由的夜晚,而比利和怀特也在返程途中死在突如其来的枪声之下,哈雷摩托的车轮被轰上了天,两个人的生命和这一场浩浩荡荡的旅程一起戛然而止。
其实“骑士们”心里早已预见了这条路的尽头是什么,他们的心里一次次回闪着那句话“因为你代表着他们惧怕的东西——自由”,他们知道“他们会用作恶和杀戮来向你证明他们的自由,他们可悲的自由”,所以导演选择了将他们的生命结束在路上,结束在依旧奔驰的自由之中。死亡,在这里是一种最终的解脱和新生,是寻梦人最后的希望。
2《荒野生存》
比其他公路电影令人震撼的是,这是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男主克里斯孤独又自负,他像个愤青一样,厌倦身边的一切,为了实现绝对自由,逃离令人烦躁的社会和家庭,他把大学基金捐给了慈善机构,剪掉了银行卡身份证,烧掉了身上所有的钱,徒步搭车前往阿拉斯加寻找自我,寻找人生意义,寻找心中困惑已久的,有关亲情的答案。
临走之前,他带走了托尔斯泰、梭罗等先人的书,并随时记录下自己的行走感悟。“新生”的克里斯还给自己起了个名字:亚历山大·超级流浪者。旅途新奇有趣,他沿途步行、搭车,体验了前所未有的事物,在原始丛林里,与小鹿一起仰望天空;在广袤的田野变身农夫和帮工,收割小麦;他划着破旧的皮筏艇,通过莫雷洛斯大坝的泄洪道,进入迷宫一样的灌溉河道,“偷渡”到墨西哥;他还在沙漠中遇到了符合对初恋所有想象的少女。
克里斯在享受了自由带来的新奇和刺激的同时,也逐渐体会到了自由的残酷代价。因为扒火车被乘警暴打,因为身无分文,只能饥寒交迫,露宿街头。尽管路途如此艰辛,也有很多美好的经历,但没有什么能阻挡他逃离世俗,追求自由的决心和勇气,命运一步步地把他引向那辆废旧的巴士。远离了人类文明,克里斯在荒野感受着纯粹的自由,却也不得不面临荒野的考验,食物短缺,狩猎不顺,生活逐渐陷入困境。体验了在荒野中艰难的生存,他似乎想通了一切:他终究无法离开人类社会,终究会为人际关系所牵绊。可是为时已晚,当他准备返回程时,春雪融化,小溪变成湍急的河流,阻挡了他归家的脚步,最终,因食物短缺,克里斯误食了有毒的马铃薯而结束了追求自由的一生。
克里斯托弗厌恶现代文明的禁锢,厌恶虚伪的社会价值体系,渴望绝对的自由,崇尚梭罗式的生活,他隐居避世,回归自然,最终却死于心中理想的乌托邦。他身上这种悲壮之美,是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对撞的火花,就像荒野孕育了生命,文明又在社会中产生。而影片的结局也寓示着自然按照千万年来的法则运转着,人类在其中无足轻重。
3、《在路上》
《在路上》是根据美国“垮掉的一代”作家杰克·凯鲁亚克创作的长篇小说改编而来的电影。这部小说绝大部分是自传性的,结构松散,断断续续,很难以一个完整的故事搬上大荧幕,直到遇到了巴西著名导演沃尔特·塞勒斯,电影才最终在2012年问世。
赛尔是一个寻求灵感的作家,而作家总是会被迪恩这样“纯粹的人”所吸引。迪恩像极了少年时代的一位挚友,狂放不羁,不拘小节,总在人群中逆流而上。在人们的眼中他是怪异的,不合时宜的,只有赛尔明白,他的那份洒脱和超然,自由和狂野,是可望不可即的,“他的每一寸肌肉都在用力的活着”赛尔这样形容他。与狄恩不同,赛尔像一个清醒的观察者,只是青春时代暂时的迷失,他知道自己的目标,渴望些什么,想要什么,他不曾真正的堕落过,即便是在旅途中,在餐桌上,他都随时随地在记录,在写作,最终他成了作家,迈入上流社会,受人敬仰。
影片的最后,在迪安将发烧的塞尔丢在墨西哥,甚至在拿走了他的钱包之后,他又坐了5天5夜的火车来看塞尔,他们相遇在纽约街头,赛尔已经成为西装革领的上流阶层,而当年放荡不羁又魅力十足的迪安,如今已是落魄寒酸流落街头。迪安对赛尔说:“我永远爱你”,这一次,他没有撒谎,他语气微微颤抖,双目依旧热忱。但此时的赛尔再没有当年的热血和激情,他已厌倦了"年轻人"之间的游戏,他踏上轿车去参加一场音乐会,将迪安甩在了街头。这两个曾经并肩战斗与世界为敌的战友,如今也天差地别分道扬镳,在纽约的夜色中,只剩下迪安在冷风中瑟瑟发抖,眼泛泪光。电影在结尾最终落脚于亲情,友情和爱,然后戛然而止。令人感动而又唏嘘不已。在经过那么多光怪陆离的不羁流浪之后,在经历过生命的激情之后,在经历过青春的燃烧之后,他们终于发现了自己在寻找什么。
4.《摩托日记》
如果说《在路上》讲的是公路与青春的关系,那么《摩托日记》叙述的就是公路与革命了。格瓦拉是一个年轻气盛、意气风发又踌躇满志的医学院学生。他对外面未知的世界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在按耐不住的疯狂青春的驱使下,他和好朋友艾伯特前往拉丁美洲的漫长旅途,他们将安逸、情感维系与家庭抛在身后,去寻找新的地平线。
开始的时候,他们和所有冒险的普通人一样,恋爱、喝酒、打架、冒充消防员救火,每一次新奇的冒险都让他们心动不已,但是随着摩托车报废,两人选择搭车继续旅程时,他们旅行的基调发生了改变,他们的价值观也彻底被颠覆。在途中,他们遇到了被资本剥削的劳工,穿过了拉丁美洲古老的文明遗址,他们穿梭于各国各色人群中间,开始真切感受到南美人民生活的苦难。当深入到亚马逊河流域的麻风病人区时,他们被所见所闻深深震撼。切格瓦拉对世界原本的认知被打破,他开始思考宏大深奥的命题并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革命之路。
影片并没有对切格瓦拉大量渲染浓郁的英雄主义色彩,而是尽量平常地对待一个英雄过去的经历,电影围绕着“寻找和自我”表现了格瓦拉从男孩到男人的内心转化。全片的摄影效果也随着人物内心不断变化,在旅行的前半段,运用色彩明亮的影像、大量的远景来贴和格瓦拉休闲好奇的心境,随着他们旅行目的、性质发生转折,影片的画面也开始变得深沉凝重。电影最成功的对理想的精神本质进行了探索和反思,它告诉我们,理想不是空洞的口号,也不是冰凉的追寻,而是我们心灵深处对于生命的真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