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①',其斯之谓与②?"子曰:“赐也③,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④。”
【注释】
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诗经.卫风.淇奥》篇。意思是:好比加工象牙,切了还得磋,使其更加光滑;好比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使其更加细腻。
②其.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大概”。
③赐:子贡的名。孔子对学生一般都称名。
④来者:未来的事,这里借喻为未知的事。
【翻译】
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富贵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还是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贵却谦虚好礼。”子贡说:“《诗经》上说:.要像骨、角、象牙、玉石等的加工一样,先开料,再粗锉,细刻,然宕磨光后那就是这样的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以往的事,你能因此而知道未来的事。”
有所思:子贡是孔子招收的第二批弟子,那时候孔子已经55岁了,据说子贡善于经商和外交,很有钱,有钱到能和国君分庭抗礼,能说到靠着三寸不烂之舌平息一场战争。由此,足见此人智商极高,而且修养也好,但可能有点不安分守己,不是像颜回那样,安贫乐道,一心一意追求学问。有一次,孔子曾感慨的说:"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据说孔子周游列国的费用都是子贡赞助的。
孔子弟子三千,但孔门弟子中最重要的只有几个,子贡就是这最重要的其中之一,子贡对孔子非常尊敬。公元前479年的某一天的黄昏,病了很久的孔子勉强支撑着身体一个人孤独的立在院子里,望着暮色苍茫的西天,唱了一首歌: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然后,两行热泪滚过他苍老的面颊。就在此时,他的弟子子贡匆匆赶来,守在孔子的身边,不久孔子就 与世长辞了,子贡组织弟子们为老师举办了隆重的葬礼,其他弟子守丧三年,而子贡为孔子守丧六年,由此可见,子贡与孔子的关系非常亲密。
有一天子贡可能是笑眯眯的问老师,假如一个人比较贫穷,但是不曲意逢迎,而一个人有钱了呢,(比如像我这样的)又不骄傲。你老人家觉得这境界怎么样呢?子贡觉得这样的境界已经很好了,已经比为富不仁,贫穷谄媚的人上升了一个档次了,可是孔子却说,这样可以,但还不是最高境界,最高境界是“贫而乐,富好礼”,“贫而乐”是颜回的境界,孔子曾夸奖颜回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贤哉回也”,这等于间接的说子贡不如颜回,估计子贡这人尽管跟着孔子学礼,但是有时候有比较热衷于经商,孔子隐约的批评子贡没有颜回好礼。这也没什么奇怪,孔子教育学生往往是由针对性的,这叫因材施教。
子贡听了老师的话后,感觉如梦方醒,如醍醐灌顶,做学问、提高人生境界就要精益求精啊,《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夸奖子贡脑瓜聪明,能举一反三了。可以与子贡谈论《诗经》了。孔子为什么说可以与子贡谈论《诗经》了呢,因为在孔子看来《诗经》中的语句不仅仅是先民们的感情流露,《诗经》中的内容十分丰富,孔子曾说:“小子,何莫夫学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而更重要的是《诗经》中的一些语句有更为深刻的政治道德意味,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教会的,不到一定的水平,孔子是不会轻易的与他谈论《诗经》的,我猜测这就是孔子的分层教学吧。
从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真是牛人,深刻的懂得人性,尽管孔子喧称他不谈人性,但是孔子是懂人性的,人的本性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贪婪、蛮横、见利忘义、自私自利。孔子知道人如果能做到子贡说的“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就已经很好了,但是,孔子要对他的弟子提出更高的要求,因为孔子培养的是“君子”,是一般人的表率,当然要在人生境界上“高人一等”,可见孔子有心良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