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正在家中吃饭的晓梦,突然收到一条信息:饭后来我家吃蛋糕,把你妈妈也带来。
消息是可欣发来的,虽然没说是谁过生日,但大体已经猜到了寿星是谁。
赶紧吃好饭,晓梦带上孩子就先走了。母亲还在家收拾,说一会儿就过去。
可欣家并不远,确切地说她们住在同一个小区,只须走几步就到了。这么多年下来,他们已经非常熟悉,连孩子自己都能找过去。
按了门铃后,开门的是可欣的儿子。看到自己的小伙伴也来了,开心地手舞足蹈,又是跳又是大声地笑,以表示欢迎。
屋子里已经来了其他几位阿姨和他们的家人,彼此都认识,打了招呼便坐下。通常是晓梦她们年轻人坐一块儿聊聊孩子和最近的活动,老人们坐一起说说话,小孩子们则在地上玩玩具。除了因为抢玩具而不时有孩子来告状,以及小孩子兴奋时的分贝高外,其它时间倒也相安无事。
人终于到齐了,可欣给妈妈戴上了买蛋糕送的漂亮纸质寿星帽,她的妈妈笑得一脸灿烂。大家一起帮忙点蜡烛、唱生日歌,一群小家伙停下手中的玩具,心急地趴在桌子边上,等待快点吃蛋糕。
可欣每年都要给妈妈过生日并跟妈妈合影,先是帮她打扮地漂漂亮亮,然后像好姐妹一样抱抱妈妈,再说一些祝福的话。场面很温馨,那种亲密的母女关系,从一开始就超越了晓梦的想像。
晓梦觉得自己一辈子可能都无法和母亲如此亲近,尽管她们有机会生活在一起,可是不管说话还是做事,她与母亲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客气的距离,甚至还会生气不理她。上次因为要给母亲过生日,还闹得生气了一场。与其他人不同,母亲不太喜欢过给自己过生日,晓梦后来也就不再勉强。
晓梦很好奇,便问可欣为什么她能和母亲如此亲密地相处?可欣倒也没说出惊人的秘密来,只是说小时候关系也很一般,后来结婚后生了孩子,母亲过来照顾孩子,就慢慢地发觉自己和母亲之间有很多话可以说,关系也就越来越好了。
不得不说,可欣的妈妈具有很高的情商,她会烧一手好菜,会处理人际关系,会看得长远而不拘小节……她是个从小就内心强大的人,不仅培养了自己的孩子成材,还帮忙拉扯弟弟妹妹家的孩子,有的甚至刚生完就放送到她家,到了上学的年龄再把孩子们送回去。
粗略地估算了一下,花甲之年,她已经亲手带大了15个孩子。这个数字,对于一个平日还要赚钱养家的女人来说,实在是过于庞大,普通人连想都不敢想,更不要说去养。
正常来说,一个女人,年轻的时候成家,先后生养了自己的两个孩子,等到他们懂事已30岁左右。此后不断地照顾其他孩子,平均2年带出一个孩子,最为关键的是,这2年是最为辛苦的日子,白天吃不好,晚上睡不足。可是在人的一生中,有几个这样精力旺盛的2年?
普通人家的母亲养育二三个孩子都觉得累,但到底是什么支撑她做完了这些?
她是家中的老大,兄弟姐妹多,母亲又早逝。后来,出生的孩子带不过来,都会交给她,一是大姐做事让人放心,二是她家的条件相对更宽裕一点,三是她乐意做且从不会抱怨或觉得累。
可欣说,她母亲之所以能如此乐观面对生活,也许是因为她小时候受到外公外婆的疼爱比较多,相比起其他人家散养长大的孩子,父母的疼爱让她感觉在精神上相对富足,这种爱像金子一般弥足珍贵,所以生活中好像没有什么是她承担不了的。她的性格外向,对新鲜事物一直很好奇,这使得她对什么东西都感兴趣,愿意学。用一句话来形容她非常合适:活到老,学到老。
比如厨艺,虽然追赶不上年轻人玩的那么多花样,但每次她去餐厅吃完后,便回家开始自己研究,怎么才能搭配出相似的口味,乐此不疲地尝试。她经常想法子给孩子们做各种口味的食物,怕他们平时老吃同一道菜吃多了会腻,便尝试其它花样。有时,自己觉得做得还不错,便会端一些给晓梦家,她知道晓梦妈妈的厨艺中规中矩,便拿这些给他们换换口味。
为了照顾所有人的心情,她总会说可欣饭量小,吃不完,再不吃就浪费了。晓梦心里一直很感激她,因为她这种说法,会让接受食物的人没有任何心理负担。
所以,每次晓梦看到可欣的妈妈端了碗过来,心里都会一阵窃喜,不知这次又会是什么好吃的东西。而她也渐渐看出了晓梦对她厨艺的认可,直夸晓梦不挑食,什么都吃,这样真好。
除了厨艺,可欣的妈妈还会做衣服、绣花、理发、种菜……但凡普通家庭中的吃喝拉撒,她基本都能应付过来,像个超人一样从早忙到晚,还总是笑呵呵地。
晓梦每次下班回来晚,家中都是母亲烧菜,好吃与不好吃,这根本就没选择呀,只能好吃的多吃一点,不好吃的就忍着少吃一点罢了。这也是晓梦妈妈经常唠叨的地方,说女儿挑食。晓梦想了半天,觉得母亲的厨艺能用“精湛”两个字来形容,三十年如一日,反复就是那几个菜,变不出新花样。
有时,晓梦跟母亲说换个菜烧吧,母校回复说:“我不会啊,要不你来吧!”此话一出,晓梦便不再说什么。等到周末想吃什么的时候,晓梦就自己去买菜回来烧,比如牛肉、羊肉、猪肚、猪蹄等,花费半天做好了母亲也通常不吃。晓梦觉得母亲是个奇怪的人,她不吃的东西,家中从来不买、不烧,别人烧好了通常也不吃,具体原因一直不详。
也许是因为这样的问答总是没有及时反馈的原因,晓梦总是无法和母亲深入交谈,聊天也是聊了半截觉得没意思,就不了了之。晓梦对别人有耐心,却想尽办法也做不到对母亲有耐心,有时听母亲唠叨得实在烦了还会说一些话来呛回去。
因为没有深入了解,所以很难有深度联结,而要想在这样的基础上去建立亲密关系真是比登天还难。
虽然做为一家人,可是两代人之间进行的深度谈话的总是少之又少。晓梦曾经非常想了解母亲与父亲的相识过程,却总是被母亲以“小孩子怎么那么爱管大人的事”为由,而搪塞过去。
既然不是抢亲,也不是非法结婚,有什么不能跟孩子们说的呢?早些年晓梦确实是小,可是现在自己都做母亲了,已经不是好小孩子了,却也渐渐没有了“爱管大人事”的心情。
不仅如此,母亲的封建思想也非常根深蒂固。她一辈子都没开口喊过父亲的名子,仿佛她还活在上个世纪的男尊女卑的世界中,其中一半的思想还停留在遥远的过去。
晓梦之前还问过母亲,她的名子是不是跟父亲结婚后才取的?
因为父亲之前提到过,村里的那些更老一辈的老太太刚嫁过来的时候,都是没有名子的,比如姓王的姑娘嫁给姓周的小伙就叫周王氏,以此类推。可是,这种叫法听起来有点别扭,大家因为不习惯而经常对不上自己的名子。
后来,村长觉得这样喊在干活点名时不方便,就想了个聪明的办法,决定给她们每个人重新起新名子。后来的情况就是,在那一帮干活的女人中,大家的名子是这样的:张桂花、李桂花、刘桂花……所有无名的媳妇只保留娘家的姓氏,然后名子统一,人人平等,这样就不存在谁的名子好听而谁又觉得自己名子难听的说法,也就不会有人说村长偏心了。
其实,那时候的重名率没有想象的那么高,但凡有同一个姓氏的媳妇,村长就会给后来的人再重新起一个新名。
为了表明自己的立场不同,母亲有些不屑地告之,自己的名子是嫁人前就起好的。
只是他们结婚的那个年代,没有结婚证,照片更是稀有之物,晓梦想找一点他们青春时的痕迹都非常困难。
母亲虽然从不提及父亲有多好,但却对婚姻有着自己的警惕与敏感。
在晓梦还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跟着母亲去外婆家,在中途经过一条路上的时候,母亲对着女儿小声地说:“后面的那个女人,是最早介绍给你爸认识的对象。”晓梦转头看着刚刚赶超过的那个又矮又黑的胖女人,在后面边嗑瓜子边悠闲地走着,显然她并不认识这对母女。
怕问多了母亲又觉得她烦,晓梦只是简单而又习惯性地“哦”了一声。幼小的她其实已经明白,若是当初父母没有结婚,自然这个世界上就不会有她。可是母亲为什么又要告诉她这些?是她糊涂了吗?
算了,还是想一些快乐的事吧,晓梦很快就把自己从这场突如其来的场景中转移了出来。但是这个画面却像电影一样印在她的心里,伴随她慢慢长大。其实,当初的那个女人,她压根就没记住长啥样,现在回忆起来完全是一片模糊,因为她根本就不关心上一代人之间的恩怨。
母亲虽然日益渐老,有时会反复说一些在年轻时发生过的事,有的晓梦已经听得耳朵磨出了茧子,却唯独对这件事只字不提。
晓梦觉得她一点也不糊涂,所有她做的和没有做的事,其实在她自己心里都是一清二楚的。
母亲,就在身边,却总感觉隔着万水千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