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命还是我给的呢!
我打你怎么了?
01
“呜呜~我不回去,回去你又要打我了!”楼下传来一阵男童的哭声,而且是边哭边跑。已是深夜11点多,那声音在寂静的夏夜格外入耳。
“你回来不?再不回来我打断你的腿!”不远处是一个女人尖厉的声音,应该是他妈妈。
“呜呜~我不回去~”
“呜呜呜~”就这样,哭声大概持续了近20多分钟。
听声音这孩子应该有十多岁了。我11点躺床上,翻来覆去,一直没睡着,这会儿就更清醒了。
现在已是深夜,这会儿孩子应该沉睡在梦里。怎么大半夜的却跑在外面哭?究竟犯了什么错?越听越觉得难受——自从当了妈,每个女人大抵都变得如此敏感了,听不得孩子哭。
我走到窗前,寻着嘤嘤呜呜的抽噎声,借着路灯,终于看清了楼下正蹲在枣树下的男孩,原来是小区便利店老板家的孩子。
可怜的孩子,深夜你无家可归。
“你回不回来?不回来就永远别回来啦!”从便利店依然时不时地传来他母亲的呵斥,充满了怒气。
我趴在窗口,远远注视着这个单薄的孩子。他做错了什么事,惹他妈妈这么大火,半夜了,孩子却不敢回家?嘴里咕哝着“回去你又要打我了!”
此刻,他对家,对妈妈是深深的恐惧。这份恐惧令他迈不出回家的脚步。
02
作为80后妈妈,很难想象现在还有多少父母会沿用上一代“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迂腐理念教育孩子。好歹我们这一代多少都受过教育,这种简单粗暴的管教方法我们应该都知道明显是弊大于利。
“不打不长记性”,那打了以后,疼痛的体验真的能减少孩子犯错的几率?好像并没有什么科学数据来证明这一古老俗语的准确性。
有了孩子后,每当看到父母打骂孩子,我都爱思考这个疑问:
父母仗着自己是成人,拥有比孩子更强大的力量,然后利用权利或权威去强迫一个孩子去做某件事,这不也是一种权利的滥用吗?
官场上的权利滥用,被举报后有组织制裁,父母权利的滥用,有谁来帮孩子主持公道?
我曾在公园看到一个妈妈,揪着一个4岁男孩的耳朵,嘴里骂骂咧咧“让你没出息,见什么都要买!打死你得了!”
真的,我无法理解这是亲生母亲。孩子想买什么,你不想给他买,跟他解释,若孩子不听,抱他离开现场就是。为什么得揪着耳朵,打骂孩子呢?
那个4岁小男孩像只小羊一样被妈妈拎着经过我身边。手脚在空中乱舞……大声哭喊着“救命啊!”
“任何一位父母都知道,他可以运用权利来控制一个小孩。”曾在一本育儿书里看到的一句话。放在以上情景里,再合适不过。
我们在童年时,谁不曾被父母的权利控制过。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妈妈让我去买东西,我和小伙伴正跳皮筋玩得起劲。自然不乐意去。结果妈妈就出来追着我打,逼着我去买。
我当时一路哭着,一路恨着妈妈。现在想来,也许我恨的不是妈妈,而恨的是她手中的权利!为什么她就有打我的权利?就因为我是她生的?
你的命还是我给的呢!我打你怎么了?是的,我们无处申冤,我们生而为人,十分抱歉!
直到今天,我依然清楚记得自己身为孩子时对父母使用权利的感受,所以我时刻提醒自己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再去感受这种感受。
我相信父母时常使用他们的权威,会导致有的孩子养成恭顺服从,胆怯畏缩的性格。甚至在他进入成年后,依然被动地服从权威,否定自己的需求,不敢表现真实的自己,害怕冲突,过于顺从。
就像那个古怪的日本作家,太宰治,他说
“胆小鬼连幸福都会害怕,碰到棉花都会受伤,有时还会被幸福所伤。”
03
天津卫视有一档节目《爱情保卫战》,其中有一期讲的是,一个男孩想陪女友去广州创业,但又怕他母亲不同意。主持人一次次鼓励他“你敢去吗?你确定不要和你妈妈商量下吗?”男孩犹豫了几秒钟后,说敢去。
其实在这几秒的犹豫里,大家都看得出,他还是害怕他母亲会不同意,只是碍于现场大家热情的鼓励。他才勇敢迈出去一只脚。
这样的一个成年男人,在他生命里,其实早已习惯了对母亲的无条件服从。少了母亲的安排做主,他是缺乏安全感的。他的童年,和母亲是怎样的亲子关系,一般人一眼即能看出。
“我们是你父母,这样做还不都是为了你好!你得听我们的!”大多数的父母都习惯这样利用权利绑架孩子,他们不会明白“绝对的权利就是绝对的腐化。”
我尊重你的需求和你满足自己需求的权利。
但是我也尊重我的需求和我满足自己需求的权利。
我们要做的是:彼此尊重。
楼下的孩子不知何时已听不到他的哭泣,也许他已经回家了。
也许过了今夜,他母亲会明白:她养的是个有灵魂的人,不是一个玩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