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坚持分享第251天
图片发自简书App
昨天下午,用了两个小时的时间,与六年级五班的家长进行了座谈。座谈的主题是:如何陪孩子一起走过小升初。
我告诉家长:自己也曾经是一个陪伴孩子走过幼升小、小升初、中考高考上大学、考研出国留学等历程的一个普通家长,是一名做过 10年班主任和语文老师的教育工作者。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路上,做对过一些事情,也做错过很多,也常常会为自己做错的事情感到后悔和自责,收获了一些经验教训,更有很多从未期待的美好和幸福!
运用心理学上的一般化的技术,我引导家长认识到:小升初只是孩子成长历程中的一个节点,是每个家庭和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的!说明孩子已经圆满完成了小学的学习任务,当孩子从一个幼童成长为身心健康的小小少年站在我们面前,可以顺利毕业,是值得珍惜和庆祝的!要看到孩子付出的努力,以及老师和家长的付出,珍惜成果!
我建议家长把孩子小学阶段所取得的成绩和收获书面表达出来,很多家长不知道怎样去总结,也不知道如何去呈现。这让我想到:我们的家长还是习惯挑错思维,很少能够去看到孩子的优势,看到孩子付出的努力。形成正向思维是需要刻意训练和培养的。
面对孩子的小升初,大多数的家长都处在一种比较焦虑的状态, 焦虑带来的就是无法好好安顿自己,无法与孩子好好沟通。对孩子过高的期待,不够尊重和民主,有很多家长给孩子报很多的班,不惜重金,认为只要花了钱,就是对孩子的关爱,而孩子感到负担过重,被动补习下效果不好,反而影响了孩子在学校的正常学习。
通过研讨和交流,大家认识到:家长首先要让自己静下来,稳住心,淡定从容,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小升初,与孩子站在一起迎接挑战!而不是把自己的焦虑情绪传染给孩子,从而去对孩子产生负面的影响。有的家长介绍了非常好的经验:就在孩子学习的时候,自己也去学习,家里的小宝宝也看书,营造了一个和谐安静的学习环境,孩子学习成绩非常稳定。
对于是否给孩子报学习班的问题,大家经过讨论也达成了共识: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而定。报班前要与孩子商量,让孩子自己拿主意,如果孩子上了一段感觉不适合自己,也允许退出。报班的前提条件是要能够完成学校的学习任务,课堂教学内容可以充分消化,作业能够圆满完成,然后才考虑报学习班的事情。不能为了报班而报班,否则只会耽误孩子的时间,影响学习兴趣。有的家长意识到要马上把孩子一直都不想上的补习班取消,让孩子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课堂,以学校教学为主阵地。
亲子关系的建立大于一切。一位家长说道:她孩子的成绩并不是很靠前,但状态越来越好。最重要的原因是亲子关系好了。这位家长说,之前在家里她很少对孩子进行表扬和鼓励,事事挑错,孩子不服气,母子常常冲突。当家长进行学习并有了改变,看到了孩子为了进步的付出,并且真诚地给予同理心:你上一天课真的非常辛苦!上完一天课还要在补习班听课更不容易。妈妈今天坐在后边体会到了你的辛苦和不容易,如果你觉得不想上,我们可以放弃,妈妈不再勉强你了!当孩子听到这样的话,又惊讶又感动!孩子认真想了想说:妈妈,我的确很辛苦,我也不想上!但是为了能够考一个好学校,我愿意迎接挑战,我愿意吃苦,我想坚持!妈妈听了非常感动,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你是妈妈的好孩子!妈妈要学习你的坚强和坚持!类似这样的沟通经常在这对母子之间进行,他们的关系越来越好,孩子也越来越有力量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有一个家长特别具有反思能力。她检讨自己对孩子总是去挑错,没有更多的鼓励和正向关注。但是她的一个朋友做得非常好,让她很受启发。那个朋友的孩子成绩非常一般。作业常常不能按时完成。有时三项作业只做一项。尽管老师多次与这位家长沟通,但这位家长总是能看到自己孩子的长处,她发现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上没有优势,但非常喜欢画画和敲架子鼓,于是就为孩子报了绘画班和架子鼓班,孩子找到了自己的长项,也找到了自信。这位妈妈常常把儿子的绘画作品拍成照片发到朋友圈,要求朋友们都要点赞啊点赞,然后又把有很多点赞的作品让儿子看,去给孩子鼓励和信心。在小升初时,孩子凭藉他的特长考进了河南省实验中学文博学校,孩子的妈妈依然用这种鼓励的方式去对待孩子,在文博,孩子也遇到了很优秀的老师,学习劲头十足,状态非常好!
这就是关注正向的力量!是信任的力量!
关于是否住校的问题我们也做了探讨。孩子在学校要完成学习任务,老师只是教育工作者,无法替代孩子在家庭中的需要。父母是给予精神支持和温暖的,更多的还要给予生活上的照顾,这种爱的交流非常必要!如果有条件,不建议住校,还是回家的好,方便孩子与父母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交流与沟通。最重要的是:孩子与我们相处的时间非常短暂, 18岁以后, 大多数孩子都会远离父母到外地求学和工作,当下可以在一起的时光就显得弥足珍贵!
当家长咨询我如何选择学校时,我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因为我的孩子毕业于大实验,大实验优秀的师资乃教学实力和丰富的办学经验无可比拟,如果有实力,去冲击大实验吧!
两个小时的座谈会结束以后,还有很多家长留下来就个性问题进行研讨, 久久不愿离去。大家都认为这种交流在小学六年还是第一次,认为这次座谈会非常有收获!
考虑是否可以用评量问句让家长谈谈收获;开始部分如何让气氛更热烈一些。
还有五个班,继续行动,边做边完善!
图片发自简书App